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二轮始终练第一周(1-7)
- 资源简介: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二轮始终练第一周(1-7)(word含答案)
始终练1.DOC
始终练2.DOC
始终练3.DOC
始终练4.DOC
始终练5.DOC
始终练6.DOC
始终练7.DOC
始终练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蚌埠市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精神构筑的科学时空观,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不忘本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战略指引”。“不忘本来”,要“不忘”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判断,精辟概括并科学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其构筑不能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中国精神构筑所需要的条件更加全面,更加坚实。我们中国经历了站起来的时代、富起来的时代,最终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
“吸收外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空间指引”。任何国家进行建设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过去的中国曾在一段时期内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必然导致国家落后,这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精神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各民族的相互学习借鉴。中国精神的构筑就是要树立开放观念、摆正文化心态并主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传入中国的外来文明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有益滋养,同时也会冲击中国精神的构筑。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包装在文化产品中的西方价值观在中国得到强势传播,造成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且日趋隐蔽,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在社会快速发展中滋生繁衍。这些都将对中国精神构筑带来长期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文化及教育等领域越是开放,西方社会就越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的中国精神,越是吸收外来,就越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色,积极回应世界性挑战和时代性挑战,在相互较量中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在新时代,成就面前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战略意识,任务面前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是我们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面向未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时间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与严峻挑战并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开创的一项前无古人的、毫无经验可循的、毫无既定模式可模仿的伟大事业,其最终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40年,长期的团结奋斗和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质的提升阶段和强起来的新时代。但是,国内外依然存在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长征路,难以预测的问题会很多,将要面临的风险会很多,将要应对的挑战会很大,将要承担的任务会更重。
“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精神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属性。具体而言,其一,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需要一种力量将中华儿女凝聚起来,汇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其二,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大国,从大国到强国的飞跃必须创新创造,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三,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当前,我国发展的成就之大前所未有,困难、诱惑、干扰等更是前所未有。弘扬中国精神,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摘编自王兆云《中国精神的构筑指引》,
原载《人民论坛》2019年第3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不忘本来”,指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创建共和国的时代,更不能忘记当前的新时代。
B.“吸收外来”不仅要有开放广阔的世界视野,还要回应思想文化领域的世界性挑战。
C.中国精神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属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中国精神构筑“面向未来”。
D.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方面辩证统一于中国精神构筑的实践进程中。
【解析】 “不忘本来”,要“不忘”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创建共和国的时代”属于无中生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内涵与价值。
B.文章通过分析西方价值观在我国的强势传播,论证了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
C.文章论述“吸收外来”这一分论点时,横向览世界,纵向联古今,有理有据有策略。
D.尾段立足于“面向未来”,论证中国精神在新时代里的具体作用,增强了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西方社会通过我国的开放来传播其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降低某些领域的开放程度。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既要借鉴前人成功经验,也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文化。
C.中国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更是遏制西方势力的法宝。
D.繁荣昌盛、和平安定的国家更需要坚如磐石的精神定力,这样才会有更持久的发展。
二、语言文字运用
(2019•大连八中五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孝经》说:“移风易俗,善莫于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 ),小小一团面,被塑造出形状,图案的月饼;薄薄的一张纸,会被剪成的窗花。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的多重表达,才能创造出为人民、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那应该是闻声而令人心
……
始终练三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9•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近日,正午阳光的新剧《都挺好》播出之后,口碑迅速走高,在豆瓣上有上万人打出8.5的友给出四星及以上的评价。
《都挺好》的好评再次验证了正午阳光高品质内容输出的实力。在《都挺好》播出之前不久,正午阳光出品的年代剧《大江大河》与古装剧《知否》已先后播出,分别拿到8.8和7.5的豆瓣评分,收视率和网络热度也一路上扬至同时段第一、第二的位置。据统计,正午阳光自2014年至今,出品的剧集中有85.7%的作品豆瓣评分达到7分以上,有一半的作品豆瓣评分高于8分,整体表现“都挺好”。
一方面,正午阳光脱胎于山影集团,市场化之后其作品开始面向年轻市场,一改此前以战争剧、老一辈爱情剧为主的年代气息。另一方面,正午阳光的团队虽然在不断扩大,但仍然以“山东帮”的圈层为主,团队之间有长期磨合的熟悉和默契。而在华人文化控股之后,侯鸿亮仍掌握着公司内容布局的控制权。同时,双方的体制背景使正午阳光能够更好地把握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平衡,进而保证好作品的持续输出。
(摘编自《86%的剧作在豆瓣超7分,半数超8分,
正午阳光“都挺好”》《今日头条》,2019年3月5日)
材料二:
平均收视率最高的前30剧目题材类型变化图
材料三: 近年来,电视剧产业化运行机制发生变革,市场化增速加快。为追求商业利益,制作方有意拉长电视剧篇幅,这种处理方式已成为某种业界“潜规则”。
《大唐荣耀》从60集拉长为92集,《择天记》从50集拉长到55集,动辄80、90集的电视剧屡见不鲜,新《还珠格格》99集,《隋唐英雄》120集……长剧越来越多,剧情拖沓、内容稀薄等现象屡见不鲜,即便某些评价良好、被誉为“良心剧”的作品也存在人为拉长“凑集数”等问题,挑战着观众内心的底线。
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审美、娱乐、情感沟通等多重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注水剧”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试想,一部正常收视率为2%的电视剧,收看人群就有2 600多万人,一条电视剧45分钟,如果注水部分有10分钟,那浪费的时间就是2.6亿分钟,注水部分越长,被浪费的个人时间和公共资源就越多。
国际上,减少剧集、保证单集精彩度已成为电视剧产业的共识。日剧的长度是
……
始终练七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2019•河北省衡水中考前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聚 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朦胧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 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包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邃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儿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在电话里说呢?
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待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还有谁?”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
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浪潮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
B.小说第5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的餐桌风气。
C.小说第8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
【解析】 B项,“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的餐桌风气”理解有误。C项,“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理解不够准确。D项,“‘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理解有误。
2.小说塑造了“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我”作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切身的见闻和感受来讲述阿炳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抒情性,更加感人。②“我”作为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我”应邀去阿炳家,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使现实与回忆巧妙对接,使小说内容多而不乱,结构紧凑。③“我”侧面烘托了阿炳的形象。“我”与阿炳对待乞讨者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反衬出阿炳的可贵品质。④“我”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我”有心行善但又总担心上当受骗,这种犹疑的心理代表了社会中很多人的真实心态,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我”的转变表达了要相信善良的主题。
3.这篇小说在被收入作者的一部小说集时,标题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6分)
二、文言文阅读
(2019•麻城实验高中5月模拟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