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12
- 资源简介:
约6840+7160字。
第四单元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时优案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01闻名)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02宦官的头目)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03送给)赵王书(□04书信),愿以十五城请易(□05交换)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06想把璧给秦国,秦国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欲勿予,即患(□07担心)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08回复)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09谦词,私自,私下)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10音yù,告诉)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11宠幸)于(□12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13捆绑)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14侥幸)得(□15能够)脱(□16免)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17副词,幸而)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18应该)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9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20理亏)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1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22实在)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23动词,表示敬意,请允许我)完(□24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
……
课时优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 ,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确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 )。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伸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结果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 ,和谐共处,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 。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论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还是在真实的现实中,缺乏诚信的事件还在不断出现,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那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楚汉合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 了吗?
要和谐必有诚。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有了诚,和谐才能成长;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禁得住考验。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缘木求鱼 文武双全 脍炙人口 烟消云散
B.缘木求鱼 一文一武 千古流传 烟消云散
C.临渊羡鱼 一文一武 脍炙人口 不了了之
D.临渊羡鱼 文武双全 千古流传 不了了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的能力。①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临渊羡鱼: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