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课时学案(4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12/30 15:49: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五单元课时优案(4份)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五单元 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五单元 课时优案1 费孝通《乡土中国》(1) Word版含解析.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五单元 课时优案2 费孝通《乡土中国》(2) Word版含解析.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五单元 课时优案3 费孝通《乡土中国》(3) Word版含解析.DOC

  第五单元
  课时优案1 费孝通《乡土中国》(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之后,痴迷于田园耕读的中国知识分子    。其中尤以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为代表。隐士陶弘景有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田园耕读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结。
  如今,随着历史的急速发展,我们早已告别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满着诗情和画意的传统的“乡土中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    、精神焦虑的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如今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丛林”,却愈加    那个云淡风轻式的田园牧歌生活。田园耕读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自然回归:(    )。
  寄至味于淡泊,发隐忧于日常,如今,我们谈论田园耕读生活,并不是要大家回归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让大家能在喧嚣、浮躁的日常生活之外,有所淡然,有所超越,能够亲近我们之前    的风景,沐浴阳光雨露,赏味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进而达到身心两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比比皆是 行色匆匆 念念不忘 熟视无睹
  B.俯拾皆是 栉风沐雨 耿耿于怀 充耳不闻
  C.比比皆是 栉风沐雨 念念不忘 充耳不闻
  D.俯拾皆是 行色匆匆 耿耿于怀 熟视无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①比比皆是:到处都是。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语境说的是痴迷于田园耕读的中国知识分子数量多,应选用“比比皆是”。②行色匆匆: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头;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前者强调“神色匆忙”,后者偏重“奔波的辛苦”。语境说的是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匆忙,应选用“行色匆匆”。③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耿耿于怀:形容令人兴奋或不愉快的事情在心里,难以排解。根据语境,应选用“念念不忘”。④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前者偏重“不看”,后者偏重“不听”。语境说的是对“风景”不看,所以选用“熟视无睹”。故本题选A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田园耕读早已成为挥之不去的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理想情结。
  B.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C.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D.田园耕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结。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
  ……
  第五单元 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维持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B.从现在的情形来说,远东这片大陆上的人都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C.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是分不开的。土既是生存的资本,同时又是一种束缚。
  D.文中用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来比喻可贵的泥土,新颖、独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的能力。A项,原文只是说“据说”。B项,“都是”绝对化,原文是“最大多数的人”。D项,张冠李戴。“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是“土地”的具体形象,“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