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届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测第8周高考模拟检测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2760字。
第8周 高考模拟检测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sǎn)淡的午后,想喝一杯浓茶,想有一个明眸(móu)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谈笑,于是我便不加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来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
B.星星很亮,每一颗都低低地俯下头来。溪水静静地流淌着,把灯影和星光的世界搅得一塌糊涂,此时空气中仿佛能嗅(xiù)到那沁(qìn)人的玫瑰花香。
C.当曹商带着秦王赏赐给他的一百辆车回乡向庄子炫耀时,庄子早已穷困潦(liǎo)倒,不过此时庄子的智慧与幽默依旧焕发且锐利无比,这反而使曹商显得龌龊(chuò)了。
D.屹(yì)立在北极的观音像让人无比感动。是呵,只有体会过栉风沐雨、披霜挂雪的辛劳,才能真正体味人世的甘苦。远处的彩云,恍如猩(xīn)红的袈裟,将山河点染得绚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甲]“诗人固穷”和“诗人高贵”这两种观念都在唐宋时期绵延甚久、影响甚广。[乙]到底谁是“诗人”呢?穷愁的寒士,还是高贵的艺术家?这个问题本无答案。对它的追问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史。[丙]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固穷”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永恒依赖;“诗人高贵”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自觉疏离。纯粹艺术气质的“诗人”形象在南宋诗歌中的普遍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新动向——他们不只追求官僚、学者、文人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士大夫气象,而是安然并合理地追求某一种身份,自觉地塑造某一类人格。这种新动向终究在明代蔚然成风,从而造就了一个“文人”与“官僚”分庭抗礼的文化时代。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绵延 B.不只
C.蔚然成风 D.分庭抗礼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对快递员这样一个群体,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行业协会,都应该看到法律背后的“人”,主动担负替他们维权、为他们争取劳动权益的保障。
B.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渐渐转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这是阅读形式的变化,阅读还是无处不在的,真正困扰我们的是“深阅读正在悄然离开”。
C.擦亮“勿撕破我的历史”的信条,坚定高远的理想信念与精神立场,我们才能在面对考验时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做出问心无愧的抉择。
D.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现实亟待政府解决。
5.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如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