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16
- 资源简介:
约3470字。
《劝学》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掌握背诵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关于作者、背景
(1)荀子: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学习和提高。
(2)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分析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进一步梳理课文内容,思考文章从哪几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分论点)?
明确: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一、研读课文
1.读2段,分析、讨论本段的观点和思路。
明确:论证思路:五个比喻,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2.读第3段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4.读第4段,翻译重点句子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