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专题卷:专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阅读)
- 资源简介:
约13120字。
2020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题卷
专题十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阅读)
考点23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篇~六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秦汉鸟虫篆印章艺术刍议
韩天衡
鸟虫篆文字大致产生和流行于春秋、战国及秦、汉两朝。它是基于彼时社会用字——周之金文、秦之小篆、汉之缪篆的花写和美术化。郭沫若曾经说过,东周而后,书史之性质变而为文饰,并称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
人们爱美求美追索新奇的心理,使一种原本规定在狭小范围内的艺术化文字,在之外的范围得到发挥。探索其“之外的范围”,秦汉时期印章是使命神圣奇特,且又寻常得供人们普遍使用的凭信之物。作为官印,规范森严,由不得自己去操心构画;而作为私印,印章的主人理所当然地要注意它明确的实用性,也理所当然地要重视这象征自己地位身份的“与己同贵”的印章的高妙艺术性。诸如对己用私印从钮制、形制、材质、制作手段,乃至于包括文字书体和艺术情趣诸方面严加选择,从而自由地体现出印主人及制作者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鸟虫篆文字何以能较多地出现于印章——明确地讲是出现于私印之中了。
鸟虫篆是对富有装饰图案美的篆字的美化。如果说,人们习惯于把篆字说成是每一个字即一幅画的“象形文字”的话,那么鸟虫篆则是极尽了表达象形艺术之能事,它不单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字“象”一物,而是连字的每一个偏旁、部位,乃至于一点一画都是由夔形鸟迹等物象概括且夸张的千姿百态连缀组合的。可见,鸟虫篆是一种追求华美奇妙情调的,经过浓妆艳饰的“精加工”的篆字。
鸟虫篆印章总体来说是采用浓妆艳饰经过“精加工”的篆法,然而却是法无定法而妙于审字度势因印生法的。它很少有粗丑累赘的重复和令人厌倦的迂回,即使是同类文字的印章也是同字不同法的(如篆法的繁简、方圆;节奏的顺逆、缓急;制作的或铸或凿或琢),即使偶有同法,也是不同趣的(如风格的缜密秀致或粗犷豪放)。此外,鸟虫篆印章的“精加工”,也仅仅是基于约定俗成的文字“精加工”而已。入印的鸟虫篆是基于彼时社会通用的金文、小篆、繆篆形体而花写的,它是演化为鸟虫篆的“谱”。鸟虫篆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但又不能离谱自行其是。换句话说,鸟虫篆仍然是“字”,是美化和艺术化了的字,鸟、虫、夔、鱼之类的爲入,在于强化丰富点画之美、形体之美、意境之美,而不能改变它固有的 “字”的属性,倘使字的属性彻头彻尾地被“画”所“消化”和“呑食”,就有恃于追求高华闲雅的文字艺术化的初旨,反会使鸟虫篆印章变成由种种生物图案简单拼凑的、工艺性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品。
鸟虫篆玺印,始兴于春秋而隆兴于两汉,后人对它的认识和进行严肃的尝试借鉴则是在明代后叶。当时的篆刻家何震曾刻有“登之小雅” 稍有鸟虫篆意味的印章,却被道技俱佳的朱简斥之为“缪印”,可见当时对鸟虫篆印章的认识和理解是何等肤浅。自何震始,明末印人如甘旸、 汪关等数十家,都有鸟虫篆印章的镌刻,但也仅是印人的聊备一格和偶而为之。而对鸟虫篆印章的热衷当以今世为最,追摹且发挥者比比皆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的盛况。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秦汉时期的私印要比规范森严的官印更能自由地体现出印主人及制作者对美的追求和表达。B.鸟虫篆极尽表达象形艺术之能事,将夔形鸟迹等物象概括且夸张的千姿百态融人文字的一—画之中。
C.鸟虫篆印章里的文字不论同不同类,都妙于审字度势,很少出现累赘重复或情趣相同的情况。
D.不改变汉字固有属性的鸟虫篆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点画之美、形体之美、意境之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概述了鸟虫篆文字的产生、盛行、演变过程及文字的艺术化性质等。
B.文章第二段着重论述了秦汉时期的鸟虫篆文字较多出现于私印的原因。
C.文章三、四两段论述了鸟虫篆印章虽为“精加工”的篆法,但法无定法且有“谱”可循的特点。
D.文章末段所举明人事例,是为了说明当时人们对鸟虫篆艺术虽有尝试借鉴,但认识并不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沫若认为,中国文字从东周开始就有了以文字为艺术品的习尚,这与鸟虫篆的出现有若直接的关系。
B.不论是钮制、形制、材质还是制作手段,秦汉的私印都有独到之处,这也能折射出人们爱美求美追索新奇的心理。
C.鸟虫篆作品中同字不同法的艺术效果往往要依靠篆法的繁简、方圆,节奏的顺逆、缓急以及不同的制作方法来实现。
D.鸟虫篆玺印虽然兴起较早,但在明代也颇受争议,而真正对鸟虫篆印章热衷的当以今世为最。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6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