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0字。
学案一 文言译精准,确保得10分
——分值比较大,得失关成败
丢分警示:考场上,文言文翻译丢分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实词不落实,句子不通顺”。具体表现在答题时没有“得分点”意识,重点考查的词语翻译不准,有遗漏,句式特点翻译不到位,虚词语法作用没体现,脱离语言环境等。所以,答题时必须有得分点意识,一定要把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得满分!
第1讲 增强4个意识,突破翻译瓶颈
传主意识 圈点标画,弄清传主所言所行,理清人物、事件前后关系,确保胸中有全局
语境意识 上挂下联,弄清所译句子前后语境,把握语言要素,便于推测语意
采分意识 准确锁定关键字词,依据语境,联系教材、成语以及所学知识,准确翻译
通顺意识 留、换、调、删、补,译完再通读,符合当今的语言习惯,通顺流畅
一、传主意识——弄清是谁做了什么事
【阅卷反馈】
据阅卷经验,考生在翻译句子的时候,由于弄不清人物、事件的关系,甚至因为不清楚古人称呼名、字的习俗,或者不习惯古人命名的奇特,导致把名字当做一般实词、虚词进行硬译,闹出笑话,因而丢分,殊为可惜!
【知识点醒】
古文中,传主姓名首次出现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即简称,或称官职,或称名,或称表字,或称号。由于古人名字大多单音,往往容易使考生混淆,强行翻译,导致失误。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籍”就是项羽的名,如果不知其故,强行翻译,就会丢分。
[例1] [2019·全国卷Ⅰ(节选)]阅读下文,翻译画线句子。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这是人名的称呼方式——称官职和称姓名。了解了这些,对贾生遭受陷害的现实会有全面的认识,利于翻译句子。
答案: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参考译文】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设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初步制定了所有这些事项的礼仪法度,崇尚黄色,官印数字用五,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各项法令的修改审定,以及诸侯全都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而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二、语境意识——分清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知识点醒】
所谓内部语境,是指主要词语所在的句子;所谓外部语境,是指该句所在的段落或文章。翻译时,既要考虑内部语境,也要弄清这个句子所处的外部语境,才能全面理解,准确翻译。
(一)利用语境补充省略成分
文言文语段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常见,主谓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最常见。翻译时,有的省略部分如果不补,就会影响表达的通顺或句子的逻辑,这种情况下,语境就可以提供帮助。
[例2] 阅读下文,翻译画线句子。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明朝)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