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840字。
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赏析意象作用
练前提示 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
杜 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 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②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①
白居易
暗淡绯衫②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③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 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白居易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②绯衫:大红色官服。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精准训练二 赏析抒情艺术
练前提示 诗歌就是抒情艺术,中国古典诗歌更是如此。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最重要的内容和题型之一就是赏析抒情艺术。这种题型在题干中一般有“如何抒情”“抒情特色(方式)”等字眼。答这种题型,要答出抒情方式和情感内涵两个要点。抒情方式有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如果是间接抒情,则一定要答出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人、物抒情等具体方式,个别的还涉及对比衬托等手法,然后指明所要表达的情感即可。如果题目问的是“如何抒情的”,且问的是全篇或者词的上片或下片,则还要逐联逐句地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注]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 小:词人友人家的歌女。
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落花”句既写暮春时节芳华已尽,词人油然而生伤春惜春的怅惘之情;又借“落花”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②“微雨”句借天色阴沉,状写心境的阴郁和苦闷;又以“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③“落花”“微雨”两句,融情入景,借眼前无限凄婉之景,抒发对歌女小的怀念之意、苦恋之情以及深切的孤寂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凤凰山①
陈孚②
浮屠③百尺耸亭亭,落日鸦啼野蔓青。
故国尽销龙虎气④,荒山空带凤凰形。
精准训练三 赏析用典艺术
练前提示 用典(用事)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分事典与语典两种。近年来,高考考用典有加大的趋势。答用典题,首先以知道它用典为前提。如何判断诗句是否用了典故呢?一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如“五斗米”“碧血”等;二要依据诗后注释。分析用典,要注意它是正用典(用意与原典一致)还是反用典(用意与原典相反),把握用典的双层情感(一关乎典故自身,二关乎作者自己要表达的),同时勿忘用典有使诗意表达含意丰富、含蓄、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晁补之
渔家人言傲,城市未曾到。
生理自江湖,那知城市道。
晴日七八船,熙然在清川。
但见笑相属,不省歌何曲。
忽然四散归,远处沧洲微。
或云后车①载,藏去无复在。
至老不曲躬②,羊裘行泽中③。
注 ①《诗经·小雅·绵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后车,即副车,跟在后面的从车。②《晋书·陶渊明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曲躬,即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③《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本诗最后四句,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古典诗歌鉴赏——群诗通练
群诗通练一 雁意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 雁
[唐]钱起①
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 ①钱起:浙江人,一直在长安做官。②潇湘:泛指湖南地区。相传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北雁南飞至此而息,待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③二十五弦:屈原《楚辞·远游》有诗句“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常常在江边鼓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其声凄凉哀怨。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诗中“不胜”的意思是。
答案 咏物诗 承受不住
2.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抒情的?请赏析。
答:
答案 ①托物言志。诗人着力塑造了多情善感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写大雁听到悲凄的乐声而乡愁满怀、难以承受因而北归,以雁自喻,寄托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②用典抒情。诗歌借助“回雁峰”的典故,询问大雁北归的原因,引出“湘灵鼓瑟”的典故,营造凄清的意境,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羁旅思乡愁苦难耐之情。③联想想象。诗人由眼前的大雁联想到它们北归前的栖息地——湖南湘江,再联想到湘灵鼓瑟的神话,再把曲子同大雁归来相联系,借助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