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90字。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一、夯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两个动词“收”“出”的赏析,两个动词意思相对,并且一般情况下动词的使用往往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组织答案时,首先解释这两个词在诗中的具体含义,然后结合写作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和作用。
参考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解析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诗人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参考答案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解析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运用了衬托手法。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参考答案精于炼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诗中的“蘸”字运用巧妙,请简要赏析。
解析“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蘸”是动词,运用拟人手法,写两岸的桃花盛开;写出桃花鲜艳饱满的形态,烘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美好景象。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参考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