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增分精练辑:第二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单文精练(2份)
- 资源简介:
约2790+318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单文精练一 生命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美学论文+第四种态度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个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
……
单文精练二 中国古典美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学术论文+中国古典美学
①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根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②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中国人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诗抒情言志不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及精神境界之中。
③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时期开放性的百家争鸣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出发点。秦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不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一代之精神气质影响一代之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④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中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得以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在担水砍柴间解悟土风妙道。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让人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⑤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