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3份)
- 资源简介:
约4280+4300+4860字。
训练一 选择题的选择技巧
练前提醒
对于论述类选择题,首先,了解答题原则,仔细比对,符合原文内容的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原文是唯一的依据,可以改变句式和顺序,但不能改造原意。
其次,选项错误点很细小,要仔细比对,关注命题人常用的设误手段,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改变范围、以偏概全等。
最后,作选择时,记住:没有最对,只有更对。一定不要先入为主,要注意同中选优,即使自己认为该选项是正确选项,也要注意与其他选项再比较一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分)
标签:学术论文+中西宇宙观对比
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弘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能推及广大的自然界。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观,只是对自然做某种程度的观赏,而缺乏开发自然界的精神。中国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方面的贫乏,这种宇宙观实有重大的影响;正如中国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受这种宇宙观的重大影响。
在西方,人在开拓自然的过程中,已有惊人的成就,这是值得骄傲的,也无须赘言。然而若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西方则呈现着深沉的危险,尤其是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大抵为二元化的倾向——物我完全对立,自然与人事对峙,亦即划分客体与主体。然而由于西洋哲学重客体,往往习惯将人类客体化,结果常使人埋藏于物界而丧失其自然的地位;同时也有人汲汲于求永恒客观的存在,把自然界看成一个变动流逝的感觉界而加以鄙弃;中世纪则更视自然人为罪人,自然界为罪恶之区,而将价值停滞于高远缥缈处。
及于近代,西方经验科学的长足发展产生如下的特殊现象:一、把人类压缩成物理平面;二、把人类列入“动物级数”,或从“鼠”辈的试验解剖中来衡量人类的行为;三、天文学家将亚里士多德至中世纪的有限宇宙开展而为无穷宇宙,人面临这无穷新世界,有如沧海一粟,渺小的人类固然可借知性作用在宇宙中安排自处,但人类的苦闷不安,则于其畏怯与自大的交织下表露无遗。
总之,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始终是在一种不协调或割离的情状中影响于人生观的。同时,传统西洋哲学家几乎都在全心全意地建造大体系,把所有个体融入抽象的全体之中,因而个体的特殊性便被抽象的全体消解和吞噬。反观庄子,他一方面肯定大自然的完美性,不如西方哲学总想逃离这一自然界,而构幻另一虚无缥缈的超自然;同时,庄子也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而西方哲学却以人性为微末。在庄子看来,广大的自然皆为生命游行的境域,人类处于自然中,其渺小程度虽如“毫末之在于马体”,然其思想光芒则可流布于苍穹。
在今日急速的动力生活中,人心惶然不安,精神病患者日增。对于这样的时代,庄子哲学也许有一份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
(节选自陈鼓应《庄子浅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主客合一的宇宙观,自然界只是观赏的客体,却不是征服的对象。
B.主张主客二元、人与自然对立的西方哲学在人类
……
训练二 主观题——概括内容要点
练前提醒
解答概括内容要点题,首先要找到可以回答问题的相关段落(应当抓住语言标志,借助语言标志与分类,分出层次);重要的是要找全相关文字。
然后,找出有关语句或词语,概括一段或一层的要点;重要的是先找准,再将内容意思相同的一类合并或整合。
最后,分点分条回答,要注意表达书写清楚,最好对照要求默读一遍答案,使之文通字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分)
阅读文签:学术论文+人类暴力迷思
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
暴力趋势下降的这区区几千年时间对于人类演化的整个进程来说,实在微不足道。我们的暴力基因并未消失,然而史蒂芬•平克认为,当今世界人性已经随文化的改变而发生改观,包括政治、法律、贸易和道德观等层面。日趋增长的世界主义倾向使得我们能间接体验世界上其他人的苦难,并感同身受。
即便如此,群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中却依然普遍得令人吃惊。其他动物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或心仪的配偶而相互争斗,但人类不仅会出于生物的本能,还会为文化的原因而大打出手。只有我们人类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这令人类冲突的本质格外扑朔迷离。幸好,我们已经初窥门径,逐渐洞察出集体暴力在历史中渐渐减少的原因。这是有实际意义的: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一些棘手的冲突。
我们不是唯一会实施群体攻击的物种。一群狼会组织起来消灭敌对狼群的成员;我们最近的亲戚,黑猩猩,会与附近种族的“部队”作战。事实上,我们与黑猩猩演化出了同一个联合心理来刺激我们进行集体攻击。区别在于,黑猩猩的战斗只是为了获取领地,我们的目的却复杂得多。
社会心理学家们早就意识到,引导人们进行群体对抗与进攻这件事容易得可怕。为数众多的实验都向我们揭示,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文化身份的标记都能够让人产生对“圈外人”的敌意——甚至连随机分配的衬衫颜色
……
训练三 主观题——理解核心词语的内涵
练前提醒
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只有一道主观题,如果要考查词语理解,就极有可能是文中的核心词语,而不是只涉及局部的词语。这个核心词语,可能是文章的标题,也可能是对理解全文至关重要的词语。解答这类题目:一要分析核心词语的表达特点,明确其基本意义(多指借代意义、特定含义、抽象意义、比喻意义);二要依据核心词语所在的语境,分析其语境义。最后综合其多层意义,分点分条表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分)
阅读文签:杂文+吃的哲学
吃的哲学
赵士林
①人的吃,有两层意思:一是充饥,乃自然欲求;二是享受,乃文化消费。就第一层意思说,“吃”是人生第一需要,是人生头等大事。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恩格斯也说:“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汉书》有《食货志》,“食”专讲农业,就是一个“吃”的问题。老子反文明,倡“寡欲”,也还知道要“实其腹”——让百姓吃饱肚子。
②就第二层意思说,“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物质文明。人的“吃”不仅要充饥,还要讲究味道,这就是文化了。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中国有“羊大则美”之说,《说文解字》释“美”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简言之,好吃即美。中国文艺评论讲审美鉴赏,常出一个“味”字,这又分明见出“美”从“吃”来的痕迹。
③从吃饱充饥到吃好美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追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因此,“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应该继承发展,作为一种人生享受,应该合理满足。
④中国的“吃”文化可谓发达也矣。无论主食、副食,都是花样翻新,令人叹为观止。讲究“吃”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入世性格。即便出家人的素食也搞得精致讲究,一块豆腐也能做出多少种花样来。对中国人来说,“吃”是人生一大乐趣,故而筷子上常刻有“人生一乐”四字。从孔子开始,就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杨朱更说:“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⑤当然,对讲究“吃”,也有批判者在。老子就说“五味令人口爽”,要求人们“虚其心,实其腹”,学圣人的“为腹不为目”,意思是能吃饱就好,不要做那种华而不实的奢侈追求。
⑥从人生境界的层次来看,人的道德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追求当然要高于“吃”的追求。孔子那样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告诉人们颜色难看的食物不能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能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能吃,没有调味的食物不能吃,但他自己在生活中却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称赞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