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议论文写作4种常见问题与应对的逻辑办法
- 资源简介:
约5860字。
中学生议论文写作4种常见问题与应对的逻辑办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渗透讲一点逻辑,到了高中阶段,可以用逻辑来解决读与写中的常见问题。
下面就如何用逻辑应对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做一粗浅的说明。
一、材料观点不能统一,要深入认识归纳和类比推理
材料观点统一是说理的根本要求,违反了这一要求,说理就失去了合法性。事实上,材料观点不够统一是中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对相关逻辑规则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以议论文来说,观点就是论点或分论点,材料不外乎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神话、寓言等亦可看做对事实的加工或映射),用事实论据就是俗称的举例。从逻辑功用来看,举例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是举反例来反驳某个观点,其逻辑依据通常是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假设特定观点是“所有的S都是P”,反驳者只要证明S类中至少有一个对象不属于P——例如“S1不是P”——即可驳倒该观点。从科学的角度说,要证明一个普遍性的(全称)判断,再多正面的例子都不够;但要反驳,一个例子足矣。
二是举反例反驳和自己观点相矛盾的观点,证明后者的错误即证明了前者的正确。依据的是逻辑上的排中律——两个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从逻辑法的角度说,就是人们熟知的反证法。
三是举话题范围内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其逻辑依据是归纳推理(以下简称“归纳”)。归纳分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完全归纳根据某类中每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不完全归纳根据某类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生活中典型的完全归纳是比较少见的,绝大多数是不完全归纳,其逻辑形式如下:
S1是P,S2是P,S3是P……Sn是P
所有S都是P
从逻辑形式不难看出,归纳是或然性的推理,因为结论的范围超出了前提的范围。
四是举话题范围外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其逻辑依据是类比推理(以下简称“类比”)。类比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似或相同。其逻辑形式如下:
A对象具有c、d属性
B对象也具有c属性
所以,B对象也具有d属性
从逻辑形式不难看出,类比是或然性的推理,因为结论和前提属于两种不同的领域。
不难发现,学生写议论文举例多数情况是在用归纳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而观点和事例不统一,也往往因为使用归纳不到位。例如,一位学生在以“度”为题的作文中,为证明“做事要把握好度”,用了这样的例子:
冯文潜先生早年曾向人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一次他去赶集,走到一个卖陶器的摊子前,想买把夜壶,挑了又挑,都嫌太大,就对这位陶器工人说:“好是好,就是嫌大了。”这个工人如果不懂交流忌讳和语言美,便会说:“大是大,小便装得多啊!”这就粗鲁不雅了。他应声说:“哎,冬天,夜长啊。”
这个事例本身颇有意味,但用来证明“做事要把握好度”,则远远不够,用来阐述“话要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