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19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4/16 20:59: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9570字,有试题编写说明及备用题
2006年高考模拟试卷(七)
第Ⅰ卷(选择题   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负荷     喝倒彩     以邻为壑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B、阡陌     舞翩跹     纤细无遗      千人一面,千口一词
C、钥匙     要面子     狗皮膏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D、订正     打补钉     酩酊大醉     丁是丁,卯是卯
2、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
A 璀灿    捅篓子    雪中送碳        初生牛犊不怕虎
B 藩篱    揭迷底    洗新革面        言者无罪   闻者足诫
C 渲泄    绊脚石    不明就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
D 松弛    硫璃瓦    出类拔粹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以往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多是在离任时进行。这种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督漏洞,近乎于“马后炮”,没有真正体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要求。
B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韩国人金云龙的能力和成就得到了国际体育界的认同。但是,否极泰来,随着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丑闻曝光,金云龙涉嫌利用职务之便为儿子牟利。这使他的声誉严重受损。
C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餐馆老板在顾客用餐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们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
D.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在中国的地位是很高的,作家不但有钱,而且受到很多人的崇拜,那种崇拜比现在的影视明星过犹而不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两会”召开期间,记者深入大学校园进行采访,其中大学生们(包括部分教师)竞相谈论“构建和谐社会”,在初春的校园掀起了一阵令人温暖的“和谐”之风。
B.范师傅今年41岁,是市燃气总公司第一门市部的维修工。将过十余年来,他一直立足岗位学雷锋,累计维修燃气4万余次。
C.倘徉在大连闹市区的第一大道上,你很容易忘记自己身在中国东北的一个城市里。到处高悬的人造米纸灯笼和推拉门让人不由得想起东京的街景。
D.受海啸影响最大的是旅游业和渔业,因为旅游业是该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东南亚国家大约有1900万人在旅游业任职。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为无为之为 品无味之味   邹士方
80年代末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曾书赠一幅方斗于我,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任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
“无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无为的境界,就是不违反万物自然发展的程式和机制,也就是不违反道理。老子说,圣人的学说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为敢为”。又说:“善行者,无达迹”。“无达迹”和行为,是使事物不留下伤痕的良好行为。“无为”就是“无达迹”。仔细检讨现在人类的许多行为(包括我们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于主观意志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自然秩序和固有的规律,而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越来越多的危害。后人把老子的“清静”与“无为”结合起来成“清静无为”,其意为不贪、不躁、便可达到无为的境界。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有的概念。这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很有关系。刘勰、司空图对此都有很高的见解。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谈论诗首先要善于“辨于味”,诗歌的“味”,用譬喻来说,并非酸义是酸,咸义是咸,而要达到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或者说,是一种“味外之旨”。在同文中,他又用了一种相似的说法:“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音韵外之致耳。”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力”。古人又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知,是文之真性灵也。”故林语堂云:“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淡无味,只有毫厘之差。”晋人的行草若断还连,似奇反正,以韵相胜,泊然无为而体气和平,意态超越而神明焕发。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倡“平淡天真,自然浑成”。人淡如水,水淡如云,云淡如风,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淡”,是“无”,是“无味之味”。无味之味乃味之极也。
只有真正全会到“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你才能在人生和文学艺术上达到崇高的境界。“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土自风流”,此之谓也。  (选自《谈艺二则》,载《散文》2004年第11期)
5.下列分别对“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的内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前者指老庄的哲学思想;后者指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独有的概念。
B.前者指“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不改变客观事物节奏,后者指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有关的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
目,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