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ppt
- 资源简介:
课件共25张,教案约8010+4050字。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三稿)
教学课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教师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本堂课完成的是“勾画圈点,争取读懂”“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文特点和论述逻辑”这样的目的和任务。它以学生预习的初次批注为前提,以学生的初读感受作为教学起点,以批读的位置、形态、类型、方法、对象等作为抓手指导学生阅读和答题,真正践行学习是学习者的学习。“在阅读过程中,探索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这种阅读教学符合课程改革新理念,能体现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既能见单篇之精彩,亦可见日久之功。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他根据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他把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与其他社会体系特征特别是“西洋社会”的特征加以比较,提出了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这本书由14篇文章构成“论文集”,在五六万字的规模下容纳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概念。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具有严密体系的学术专著。因此需要逐篇精读,厘清概念,继而全面、深刻地理解全书观点,梳理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通过目标导向、任务描述、批读提示、原著信息、核心概念、主要观念的梳理,阅读导引、批注﹒心得的启迪,以及课后思考与探究共同发力,力求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二节导读课,针对单篇单章节的精读。学生此前多未接受批读训练,没有形成批读习惯,批读较不规范。如果有批读,也大多呈现为感悟式批读,批读方法和类型较单一,对象不明确。韩愈《进学解》中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本课旨在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保持。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理解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理清各篇的论证思路
赏析各篇的表达技巧
体现审美鉴赏、思维发展、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问题引导,自主批读;
师生互动,展示批注;
资料推动,完善批注;
总结评价,扩展批注;
学以致用,课外批读。
教学难点:问题引导,自主批读;
师生互动,展示批注。
……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他根据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他把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与其他社会体系特征特别是“西洋社会”的特征加以比较,提出了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这本书由14篇文章构成“论文集”,在五六万字的规模下容纳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概念。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具有严密体系的学术专著。因此需要逐篇精读,厘清概念,继而全面、深刻地理解全书观点,梳理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通过目标导向、任务描述、批读提示、原著信息、核心概念、主要观念的梳理,阅读导引、批注﹒心得的启迪,以及课后思考与探究共同发力,力求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二节导读课,针对单篇单章节的精读。学生此前多未接受批读训练,没有形成批读习惯,批读较不规范。如果有批读,也大多呈现为感悟式批读,批读方法和类型较单一,对象不明确。韩愈《进学解》中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本课旨在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理解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感知了解批读成果和批读方法
体现审美鉴赏、思维发展、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资料展示,了解批读;
师生互动,展示批注;
资料推动,完善批注;
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学以致用,课外批读。
教学难点: 师生互动,展示批注;
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类比法、多媒体(ppt、实物展台)、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重庆出版社,2018年9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学指导》,重庆出版社,2018年11月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年9月
学生学案
教学环境: 学生4——6人组成小组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