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ppt161(课件+教案+练习+课文朗读)
- 资源简介:
登高 课件(22张ppt)+教案+练习+课文朗读+考点链接
【同步测试】登高基础检测.doc
【教学方案】登高示范教案.doc
【教学课件】登高示范课件.pptx
【考点链接】登高提升训练.doc
【情境课文】登高课文朗读.mp3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律诗诗体、诗歌风格等诗歌知识,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 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杜诗形象图导入。
【设计意图】从网络恶搞杜甫像入手,唤醒学生对真正的杜甫和杜诗的认知。
二、作者及背景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教师做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参考: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参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登高》提升训练
一、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解答后面的题目。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
答:
2.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解答问题。
绝 句
王 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3.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解答问题。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
《登高》基础检测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检测题。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病, 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 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
3.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描写景物?请作分析。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_____ 描写,整句属于 _________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_______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________ ,感情更加 ___________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__ ___ 的风格。
5.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