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学案,4课时共8份打包)
-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课件+学案 (4课时,共8份打包)
1 第五单元 第一节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doc
1 第五单元 第一节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ppt
2 第五单元 第二节 思维发散,品读语言.doc
2 第五单元 第二节 思维发散,品读语言.ppt
3 第五单元 第三节 对比研读习方法,你言我语看联系.doc
3 第五单元 第三节 对比研读习方法,你言我语看联系.ppt
4 第五单元 第四节 群策群力比概念,追古溯今承文化.doc
4 第五单元 第四节 群策群力比概念,追古溯今承文化.ppt
一、规划准备
《乡土中国》共14章,共开设4节导读课。在开设导读课之前的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在正式开设导读课的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3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4~8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9~11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读12~14章。
学习任务一是摘抄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每周开设导读课时,要求学生展示前一周的优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成果,进行阅读指导并布置下一周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或活动。
二、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感受费孝通身上体现出的知识分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究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
3.通过阅读,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注。
(二)高级目标
1.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阅读过的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3.培养学生解读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4.兼顾对语言品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
一、导读内容
开课前一周,要求学生阅读:“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及前3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二、导读过程
1.现象导入,增加兴趣
(1)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春节回乡潮”现象?
参考示例:春节返乡热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在心灵上的呼唤。因为乡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都无法摆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和饮水思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每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日,国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天涯海角,都要回归故土。
(2)请同学讨论什么是“北漂”。
参考示例:北漂,也称北漂一族,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因为这部分人大多是怀揣梦想离开故土,在底层辛苦劳作,户口解决不了,住房只能租住,不能最终成为北京普通市民,绝大多数人不能在北京扎根,只能漂着。其自身也因诸多原
……
第三节 对比研读习方法,你言我语看联系
一、导读内容
第9~11章(“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二、导读过程
1.一个任务
找两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的概念内涵。
参考示例:
这一节的总结概念内涵,区别于第二节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的二维对比。这一任务促使学生多维对比,尝试画出三维对比的思维导图,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乡土社会。
2.两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本书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讨论后,明确:这三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特点的。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联系前八章所读内容很容易发现:
第1~3章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4~8章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而第9~11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一、二节重在提升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第三节的这一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活动二:“法律”“规则”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如下:“法律”是法治秩序的产物,“规则”是礼治秩序的产物。
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其目的在于:
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