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130字。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01导,与诗人相遇
1.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⑶晨星里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下面我们再进入古人的劳动之中,学习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2.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等行于世。
02读,与诗人相通
1.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场圃pǔ村酤gū闭廪lǐn
3.把握节奏,再次朗读。
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宋)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4.指名翻译诗歌。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