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检测试题(2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四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8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10/14 20:37: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610+7450字。

  第二单元检测(A)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阅读题(42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做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思路解析:D项,从第4段中“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
  答案:D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思路解析:D项,理解不符合文意,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
  答案:D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思路解析: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
  答案:B
  二、课内诗词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
  ……
  第二单元检测(B)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黯然销魂  舞榭歌台
  帐饮无绪 脍炙人口
  B.玉枕纱厨 因噎废食
  天堑无涯 繁文缛节
  C.封狼居胥 玉簪螺髻
  羽扇纶巾 料峭春风
  D.良晨好景 吟赏烟霞
  沧皇北顾 金戈铁马
  思路解析:D项,“良晨好景”应为“良辰好景”,“沧皇北顾”应为“仓皇北顾”。
  答案:D
  2.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日前,有媒体报道,谈到境内的旅游商品时,经常听到的负面评价是:做工粗糙,      ,性价比不高。对境外旅游商品的评价则正好相反,往往包装精美,商品精致。
  按说,以中国如今的经济实力和制造能力,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商品,实不在话下。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感到尴尬。最为游客所诟病的是,多数文化旅游商品缺乏创意,设计粗糙。比如,各地的土特产商店、纪念品商店看似      ,但其中所出售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在全国各大景区皆      。
  事实上,受到不少游客交口称赞的国外旅游产品,往往是由国内厂商加工制造的。      ,一件旅游商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文化内涵,这也正是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根本特点。
  A.千篇一律  丰富多彩  云泥之别  追本溯源
  B.如法炮制 琳琅满目 云泥之别 归根结底
  C.千篇一律 琳琅满目 大同小异 归根结底
  D.如法炮制 丰富多彩 大同小异 追本溯源
  思路解析:千篇一律: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第一处突出旅游商品形式陈旧类同,应选“千篇一律”。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它不用于形容物品。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此词符合第二处的语境。云泥之别:相差像天空的云和地下的泥,形容极大的差别。根据语境,看似“琳琅满目”,其实“差不多一样”,可知并没有突出差别之大。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此词符合第三处的语境。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根据语境,最后一处应填“归根结底”。
  答案:C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曹雪芹晚年在西山白家疃完成了《石头记》的写作,但始终无力付梓印刷。
  B.柳永没有想到,姑苏的天空竟是这般蓝,蓝得仿佛只要一伸手臂,手指就会被染作蓝色。
  C.王老师采纳并征求了同学们关于如何进一步办好文学社的意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