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43张,学案约25410字。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话题链接——读书
一、字之源
【字源演变】
“书”,形声字。以“聿”为形旁,以“者”为声旁,本意为“书写”“记载”。引申为“书籍”“文字”“书信”等。
《说文解字》中,书,箸也。从聿者声。
【成语链接】
博览群书: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语出《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毛泽东曾说过,南北朝作家,妙笔生花者,远不止江淹一人,庾信就是一位。
奋笔疾书: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语出宋•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二、句之美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品读 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成语“奇文共赏”语本于此。不过意思变了,现在多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
品读 意思是遇到非常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阅读思考,品味出其中的奇妙与含义,遇到不同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分析。
《三字经》中也有“人不学,不知义”的名句,也是同样脍炙人口。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品读 玉石如果不经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石这种东西,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而人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三、诗之韵
观书有感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首诗便是充满理趣的名作。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读 诗人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自问自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诗人在赞美读书中有所领悟,心灵上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用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