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云雀》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830字。
雪莱《致云雀》优秀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精品,几乎融入了雪莱全部的个性气质,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这首诗借助云雀翱翔天际的情景,体现了雪莱美好公正的社会理想,表现了雪莱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教学目标】
1.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本文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的内涵以及表达效果。
3.理解本诗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等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云雀的象征意义和本诗的结构特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今天学的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
二、走进作者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1822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
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此外,雪莱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致云雀》。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莱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三、多样朗读,感知文本
1、自由大声朗读文本,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同桌听。
2、毛遂自荐朗读,其他同学做好评价。(提示:语调、语速、情感)
选择最喜欢的章节读
3.教师示范朗诵(或背诵),学生小声跟读。
提示:学生注意老师示范朗诵过程中的节奏、抑扬、语调等,尤其是注意情感。
4.学生反复朗诵,注意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来。
四、诗歌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