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9/29 10:36: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30题,约24620字。

  江苏省南通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及课本基础知识。(12分)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屈辱到崛起、从    到独立富强,经过67年 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从温饱不足、     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67年的      ,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
  A. 积重难返   倍受   栉风沐雨 B. 积贫积弱   备受   栉风沐雨
  C. 积重难返   备受   风雨飘摇 D. 积贫积弱   倍受   风雨飘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积贫积弱: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决。第一处,从“屈辱”到“崛起”,可以知道前面是叙述中国曾经的状况,后面是现在的情况,如使用“积重难返”则不合语境。备受: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第二处,从语境来看,应是强调当初所受磨难的范围,应使用“备受”。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
  点睛: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比如,“备受”和“倍受”,前者说“备”,是从范围的角度而言,后者说“倍”是从程度的角度而言。(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比如“积贫积弱”和“积重难返”,后者言“难返”,这与语境中 后来的“独立富强”矛盾。(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2.把下列句子补充到文段空缺处,使文段语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用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_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骨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A. ①④③⑤⑥② B. ①⑥④②⑤③
  C. ④③②⑥①⑤ D. ④①⑥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文段围绕着“谭鑫培与杜甫在精神上的共同点”这一话题展开。解题时要注意上下句关联。④句是杜甫诗歌风格的特征,应紧承上句“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①句是“所以追随者众多”的原因解说;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两者风格相似的具体阐述;⑥句与②句的顺序由③句中的“悲凉与苍劲”决定;③⑤句的顺序由关联词“只有……,才……”确定。由此即可确定答案为D项。
  3.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化作了一位有生命的春日思妇。
  B.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落花、微雨渲染着离情的缠绵,双飞之燕反衬着独立之人的惆怅难堪。
  C.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中“彩云”采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穿着彩衣的歌女,此处代指艳装的小蘋。
  D.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结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以物拟人,塑造出为相思所苦的女词人的憔悴形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结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以物拟人”错,这里用的是比喻手法,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故选D项。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 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华山之阳(山的南面)             舍于其址(筑舍居住)
  摄衣而上(撩起)                   力能扛鼎(举起)
  B. 其文漫灭(模糊不清)             有怠而欲出者(懒惰无力)
  愀然而悲(忧伤的样子)             时不利兮骓不逝(流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