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2019届高三最后一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9题,约28130字。
高三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分别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畴。在黑格尔 的美学体系中,形象具有多义性。一般认为,文学形象能够使读者更加集中地欣赏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______作品里悲伤与喜悦的感情,______其中的美好和丑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A. 五花八门 领会 判定
B. 包罗万象 领会 判别
C. 五花八门 感受 判别
D. 包罗万象 感受 判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五花八门”,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第一处是强调黑格尔美学体系的内容丰富,而不是“变化多”或“花样多”,应使用“包罗万象”。“领会”,了解、认识事物并有所体会。“感受”,受到、感染或体会、感想。第二处,是说借助文学形象来体会“作品里悲伤与喜悦的感情”,应使用“领会”。“判别”,判断、辨别。“判定”,判别断定。第三处,从后面“其中的美好和丑恶”可知,应是说辨别“美好和丑恶”,使用“判别”。故选B。
【点睛】近义词可以从多方面区分,词义侧重点不同,要抓住不同语素理解;词义轻重程度不同;感情色彩不同,例:团结、结合、勾结;适用对象不同,例:爱戴(上级),爱护(下辈);词性不同;词语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
词语辨析,从意义方面辨析:看词义的轻重,看适用范围,看表达侧重。
从用法方面辨析:看适用对象,看成分搭配,看词性语法,看习惯用法。
从色彩方面辨析:看感情色彩,看语体风格,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 人皆可以为尧舜
C. 巾帼不让须眉
D. 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别修辞手法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先要回顾“借代”这种手法的特点,然后再分析哪个选项中没有使用“借代”。“借代”,意思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可以是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等。“借代”常与“借喻”混淆,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题中,A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使用比喻的修辞,把“人”比作“刀俎”,把“我”比作“鱼肉”;BCD三项都使用借代的修辞,“人皆可以为尧舜”中以“尧舜”代指贤能之人,“巾帼不让须眉”中以“巾帼”代女子,以“须眉”代男子,“情人眼里出西施”中以“西施”代美女。故选A。
3.某文学社从他们喜爱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底层心声》 《贩夫风景》 《打工一族》 《夜里戴草帽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