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说课稿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7/15 20:23:3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020个字。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本文安排在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单元提示里共有三点要求,一是关注具体意象,二是体会思想感情,三是借助朗读手段感受情感。
  本课特点:《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0月,当时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歌唱祖国,歌唱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编者把它安排到第一单元,其导引作用和显著地位可见一斑。
  2.在学情方面: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一时已学过多首中外现代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诗歌跳跃性、凝练性均很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考虑,我把本课目标设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并能熟读成诵;
  (2)能找到诗歌的主要意象,说出土地的象征意义及作品表达的情感;
  (3)能学会知人论世的解读诗歌的方法,认同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感。
  3.教学重点:根据新课标中要求以及本课文体的特点,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达到当堂成诵。
  4.教学难点:因为作为当代新时期的城市的孩子对土地没有概念,没有感情,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有限,又加之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二、说教法
  根据要构建高效和谐课堂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的教法:
  一是情境导入法。通过介绍背景,为学生创设一种深沉悲壮慷慨激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迅速地进入角色。
  二是朗读法。新课标重视朗读,对朗读、默读都有严格要求,还要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律,本文文质兼美,字字含情,适合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三是讨论法。讲意象隐含的象征意义时,用讨论法,可以生生讨论,可以师生讨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习兴趣。
  四是点拨法。就是针对学生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相机点播来突破难点。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用好点拨可以让学生有拨云见日,如梦方醒的感觉。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一是朗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没读透,老师讲再多也没用,所以要还课堂以琅琅书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是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汲取知识营养。
  四、说教学流程
  我们上课前一般有课前活动。有时轰炸背诵,有时美文积累,有时好书推荐等。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提前让学生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天上的街市》《秋天》《沁园春•雪》,上课前进行两分钟轰炸,一般能检查10到20个人的背诵。
  一、激情导入。(1分钟)
  两分钟课前活动之后,是激情导入,本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有人掠夺她而百般蹂躏,有人捍卫她而披肝沥胆,在她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她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自己的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的激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