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小题,约9880字。
惠州市200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2006.4)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第二部分前面设置的选择题答题处。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佝偻(gōu) 伛偻(yǔ) 蜷缩(quán) 缠绵缱绻(quǎn)
B.槐树 (huái) 玫瑰 (guì) 憧憬(chōng) 人影幢幢(chuáng)
C.请柬 (jiàn) 谏诤 (jiàn) 嗫嚅(rú) 相濡以沫(rú)
D.市场(cháng) 畅快(chàng) 楔子(xiē) 锲而不舍(q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裱糊 哈蜜瓜 轻歌曼舞 绿草如茵
B.绿阴 肖像画 心无旁骛 绿树成荫
C.树阴 侃大山 名门望族 自负赢亏
D.荫凉 出洋相 计日成功 源远流长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熟语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我天天批阅语文作业,纠正错别字,修改病句,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喜欢咬文嚼字的习惯。
B.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体党员只有当面锣对面鼓,不拐弯抹角,不绕圈子,敢讲问题,触及灵魂,才能有力地保证教育活动的实效。
C.尽管"三个代表"深入人心,可有些干部下车伊始,还不了解情况就乱发号施令。
D.尽管对方是自己的老师,但他并没有退避三舍,而是坚决把自己的不同看法提了出来,老师对他坚持真理的做法表示赞许。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不少设计师只在乎技术精熟,却对设计缺少深刻理解,雕琢过度,缺乏艺术格调,远远谈不上平面设计中真正的“创意”。
B.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不论王公贵族、学术泰斗,和奴隶百姓、瘪三小偷,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谁都不能垄断。
C.我们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
D.作为一个厂长,你把工人们提出来的建议应该认真考虑一遍,怎能看也不看,就束之高阁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O题。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和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