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7
- 资源简介:
约6270个字。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涵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味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前准备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军事著作《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其诗多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渡荆门送别》等。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其诗流传到今天的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散曲《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青衫泪》《岳阳楼》等。
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征乌桓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之子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