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6/24 6:23:5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10个字。

  《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超越个人对故土的感情,是一种“大我”的革命情怀。
  2.深度感知“信天游”的语言特色,理解并运用“比兴”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它是一座北国边塞之城,它是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既有壮丽的历史画卷,也有光照日月的红色经典。如果说有哪一个地方,可以作为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朝圣之地,那这个地方不能是北京,不能是上海,也不能是广州、深圳,它最应该是延安。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学习一首关于延安的政治抒情诗《回延安》,作者贺敬之。
  二、资料链接
  1.延安精神光耀千秋
  革命的延安:延安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并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从抗日战争起,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毛主席号召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2.诗人与延安
  战时的延安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1940年,16岁的他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成长、学习工作了6年,之后奔赴新的战场。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