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二)
- 资源简介:
约14760字。
2019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二)
一、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9分)
1.按要求填空。
(1)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2)不知天上宫阙, ?(苏轼《 •明月几时有》)
(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王朝的盛衰兴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写王朝盛衰兴亡的句子是“ , 。”
2.按要求选择。
(1)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其实每种学问都有长久的历史,____,提出过种种不同的解答,你必须明白这些经过,才可以利用前人的收获,免得绕弯子甚至于走错路。
A.许多人都曾经思虑过、讨论过其中每一个问题
B.其中每一个问题曾经许多人都思虑过,讨论过
C.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经许多人思虑过,讨论过
D.许多人对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思虑过,讨论过
3.(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诉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