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竞培高二二调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090字。
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竞培高二二调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他看来, 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对于儒家而言,道徳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与自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人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参与到天地的运作之中,影响自然万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自然也影响、转化着人的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天道”的尊重和遵循。可见,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也是彼此“信赖”、观照的,我们将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
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有着显著的现实效应,可以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论层面上的启发。尽管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构想是适合于当前需要的。
(摘编自单虹泽《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应对世界前所末有之大变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B.儒家有关人类要对自然平等友爱的观点为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提供启示和支持。
C.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还需作出长久的努力。
D.对于儒家道德共同体的认识较之于儒家生态哲学的认识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人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C.文章将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作对比,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
D.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西方文化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不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以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C.儒家生态哲学不仅关注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
D.杜维明对共同体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基础之上的,具有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