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届高三语文仿真题
- 资源简介:
共22小题,约15620字。
顺德区2019届高三仿真题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2 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歌的历史比文字的历史要久远得多,这是毫无疑问的。也许人类在语言没有出现以前,已经有了咿咿呀呀的情感表达和生活信息传递,在今天看来那是一种介于语言与音乐之间的东西,可能与民歌最为接近。
民歌是一种即兴演唱、口头创作,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生活而形成的音乐文化形式,是地地道道的口头传播文化,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它必须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民歌的传承传播都是口头传唱。另一个特征是,决定它的内容被记忆还是遗忘的,是个体的生存需要及其选择。民歌作为一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口传文化,很好地反映了生命与文化的同步延续性。书写的文化可以在人们日常行为之外存在,但是口传文化必须存活在人的日常行为之中,而且人们根据生存发展的需要决定着文化价值取舍。民歌能够全面反映人们生活的综合信息,它是民族繁衍生存之树最为主要的根茎之一。
民歌能够反映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不同内容民歌的偏好,能够折射他们生活态度的某种取向。过去我们认为民歌是集体性传唱的音乐形式,它的形成是集体的结晶,另一方面,民歌又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音乐形式。大多数情况是,最初的民歌必须由某个人先即兴编唱出来,后来的每一位歌者按照自己的性情,可以忠实于原作(上一个口传者的口传),也可以改变原民歌,表达新的歌词内容和声音形式。民歌与歌者的这种关系的形成,既能够使人们通过唱民歌活动寻求个性的自由表达,也能够以此实现群体的认同。这种能将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和谐统一的文化模式,是民歌能够在人类社会产生并一直延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凡是生活在民歌环境中的人,一切能够唱民歌和听民歌的局内人,都受到民歌文化的影响。民歌自由和个性化的演唱状态,源于人们对日常活动的丰富多样性的需求和尊重。建立在个人唱歌基础上的集体唱歌活动,事实上是在一种相互欣赏的预期中开展的一种群体活动,人们在这种活动中,不仅从共性中获得生命的信心和力量,更从差异中感受到世界的多彩与绚烂。唱民歌无疑是人类利用自身积累的文化经验,不断扩展精神自由的一种理想途径。
人类作为一种群居性的物种,在文化活动中寻求一种精神共享关系。而民歌文化中所蕴涵的共享精神,正是当今人类最为缺乏然而又是最为必需的生存智慧。自古以来,民歌之所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传统而生生不息,就在于民歌文化模式中隐含着这种重要的文化功能。
(摘编自臧艺兵《民歌文化模式的特征及其在建构乡村文明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咿咿呀呀的情感表达和生活信息传递的民歌了。
B.民歌能统一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是人类社会产生并延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C.民歌既是对现实生活全方位的反映,又反过来影响人们,让人们获得精神自由。
D.民歌的自由性,让人们产生对生活丰富多样性的需求和尊重,感受世界的多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对民歌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民歌作为口传文化的两个特征。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民歌需依赖口头传唱的这一特殊性。
C.民歌文化包含着当前人类所需要的重要因子,这是文章论述的现实意义。
D.文章由民歌的特点出发,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民歌在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歌受个体生存需要的限制,当它不再通过口头传唱而存在时,民歌就消亡了。
B.从文字阅读历史,会感到与当下有鸿沟,但口传文化却使历史和现实衔接起来。
C.民歌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音乐形式,能够给个人创作发挥提供十分宽松的氛围。
D.民歌文化蕴涵着共享精神,这种文化功能会让全人类共同的文化传统生生不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合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31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我国是海洋大国,同时也是海洋小国。我国的海岸线长度为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为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从这些数据看,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然而,从人均海洋面积来看,就显得十分可怜了。按《公约》规定,中国的人均海域不到世界人均的1/10,人均占有面积排在世界第122位,海洋资源只有世界人均的1/30,人均大陆架盆地的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1/40,大陆架油气资源人均不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