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学案4
- 资源简介:
约4970字。
出师表
【教学目标】
1.掌握遗、每、布衣、顾、效、毛、痛恨、卑鄙、兵、涕、零、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3.了解“表”这种文体。
4.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5.体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之心和他所提建议的进步性。
6.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3.写作背景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课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死亡,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实在)危急存亡之秋(时)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优待,厚遇),欲报之(代词,指“殊遇”)于陛下也。诚宜开张(扩大)圣听,以(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发扬扩大)志士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