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案9
- 资源简介:
约2000个字。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结构,读懂文章内容。
2.明晰课文的中心论点以及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3.领会“最苦与最乐”的辩证关系,理解在尽职尽责中实现人生价值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领会“尽责方能苦中得真乐”的思想。
难点:找准课文中心论点,掌握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是充满苦乐酸甜的,要问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最苦与最乐》,看看民国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的。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也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和国学大师,在诗、词、文等多个方面都有所建树,代表作品《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等。
2.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分外:(fèn),格外,特别。
独是:只有。
纵然:即使。
契约:(qì),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后引申为约定的意思。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怜惜众人。
3.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品味录音的朗读节奏和语气,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的题目为“最苦与最乐”,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找出作者所指的“最苦”与“最乐”分别是什么。
明确:“最苦与最乐”这个题目好,因为读者一看这个题目便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在讲述“最苦”与“最乐”,起到概括和明确了课文的写作内容和方向的作用;另外,只提出“最苦”与“最乐”,并未说出“最苦”的是什么、“最乐”的是什么,设置了悬念,便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最苦”: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最乐”:责任完了。
(2)梳理课文脉络结构,理清课文总共写了几部分,试着找出本文的主要观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以及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