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2710个字。
《灯笼》教案
【教材分析】
《灯笼》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灯笼为话题,串联想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以小见大的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于散文是有的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的,因为刚学了的《安塞腰鼓》就是一篇散文。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越来越不爱大声朗读了,这就让体会文本的语言成了个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更进一步的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同时也能更好地通过朗读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