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同步练习2
- 资源简介:
约10600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练习
??
22 《礼记》二则
晨 读
1.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yáo) 兑命(yuè)
教学相长(zhǎng) 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男有分(fèn)
2.理解词意
【至道】 最好的道理。
【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大道】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天下为公】 天下是公共的。
【不独亲其亲】 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有所用】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3.美文欣赏
(一)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③之。有饿者蒙袂④辑屦⑤,贸贸然⑥来。黔敖左奉⑦食,右执⑧饮,曰:“嗟⑨!来食。”扬其目⑩而视之,曰:“予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 也。”从焉。终 不食而死。
[注]①大饥:严重的饥荒。②黔敖:春秋时齐国的贵族。③食(sì):动词,给……吃。④蒙袂(mèi):用衣袖遮着脸。袂,衣袖。⑤辑屦(jù):拖着鞋子。辑,拖。屦,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⑥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⑦奉:同“捧”,这里指拿着。⑧执:端。⑨嗟:叹词,喂,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⑩扬其目:瞪着他的眼睛。 予:代词,我。 唯:因为。 斯:此,这种地步。 从:跟随在后。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谢:表示歉意,道歉。 终:到底。
【参考译文】
齐国出现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准备好食物放在路边,供饥饿的人吃。有个饥民用衣袖蒙着脸,拖着鞋子,跌跌撞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眼瞪着他,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上前跟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二)凡音之起(节选)
◇《礼记??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①,谓之音。比②音而乐之③,及干戚羽旄④,谓之乐。
[注]①方:道,这里指条理次序。②比:组合。③乐:这里指演奏乐曲。④干戚羽旄(máo):都是跳舞时用的道具。干,盾牌。戚,一种斧子。羽,野鸡的羽毛。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参考译文】
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就叫作音。将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舞蹈,就叫作乐。
4.素材积累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又远超于《荀子》。这部书可谓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晚 练
《礼记》不仅高度赞扬了“大同社会”,而且充分肯定了“小康”社会中诚信的必要性。为此,八(1)班开展了以“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下面是一副关于“诚信”的对联,请你根据上
联对出下联。
上联:唯诚可破天下之伪
下联:
2.为了加强大家对“诚信”的理解,贾老师让同学们以“我眼中的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下面是黄小希同学的作文片段,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阳光守护着天空,天空守护着大地,大地守护着我们,而我们又应该守护什么?我们应该守护诚信。有人说,诚信是一朵兰花,它开在人们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