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00字,共21题
扬州市2005—2006学年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第Ⅱ卷的密封线内。
2、 将第Ⅰ卷上每小题的答案填写在第Ⅱ卷卷首相应的答题栏内,在第Ⅰ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只交第Ⅱ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渔父 肉脯 釜底抽薪 拊膺顿足
B.框架 粗犷 夺眶而出 旷日持久
C.炽热 贽见 博闻强识 栉风沐雨
D.缄默 掮客 草菅人命 间不容发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灵的庇护,才历尽苍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恶运。
B.十八岁有许多令人沉缅眷恋的回忆,我不知道十八年来是否有一些不经心的、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而曾使你难过。
C.亚瑟是一名律师,他试图对抗司法界腐败的歪风,为市井小民声张正义,但是同行们却对他敬而远之,一位法官甚至以藐视法庭的罪名将他拘禁一天。
D.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可怖;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我们知道生命的肉体被撕裂,零落遍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雄壮的国歌声一结束,她就在冠军领奖台上踌躇满志地向观众挥手致意,心却飞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上。
B.杜牧一生政治失意,曾浪迹扬州。他自感明珠暗投,精神颓唐,写下了不少格调不高的“扬州诗”。
C.刚入夜会大厅,迎面碰上一位中年妇女,浑身珠光宝气,金碧辉煌,端详半天,才认出这是当年的初中同学。
D.课间10分钟是教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妙时刻,看着学生们活动嬉戏,和学生聊聊天,自己精神也放松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B.19岁生日那天,我接到了高校录取通知书,这不能不说是让人乐得合不上嘴的一件事。
C.关于陈凯歌与胡戈就《馒头血案》发生纠纷一事,电影导演陆川发表自己的看法:“他的动机我不好猜测,但不管动机如何,都是一种不聪明的做法。”
D.要正确处理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选取新的工业项目,利用新科技提高“环保”手段,改善人居环境。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亚当· 斯密是将经济问题放在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法律背景下进行讨论的。他所理解的人,其实是具有道德感并遵守规则的人。休谟说,斯密从“我们的最普通的、广泛的感情之中,寻求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基础”。假如一条狗在街上被车轧死,不论什么人看到了,其心灵都会被触动。斯密将这称为“同感”或者说“同情”,就是“设身处地”。据此,斯密建立起了一个壮丽的道德理论大厦。正是这种“同感”,自然地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了一种约束。市场要正常运转,需要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所幸,人们天生具有的同感,使人趋向于节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利己心。有一句俗话,自己挣钱,也要让别人挣钱。这里面其实就是同感发挥作用,而使个人节制自己的利己心。
当然,斯密清楚地知道,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仇家死亡的惨状,也许会欢呼雀跃,而这种反应肯定是不道德的。因此,人是需要规则约束的。而能够发现道德规则的,不是事件中的当事人,而是旁观者。斯密说,发现情感之正当性、合宜性之有效途径,就是“公平而博识的旁观者的同感之情”。所有人都是当事人,但所有人又都可能是旁观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即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比如,即使是盗贼,也知道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因为,设身处地,他也不愿意别的盗贼偷窃他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是他偷来的。因此,禁止盗窃就是斯密所说的“天然的正义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