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山东省各地市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4/3 20:19: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2510字。

  2019年3月山东省各地市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德州一模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古人的历史教育与人文素养
  王记录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家,所以特别重视对人进行历史教育,而在历史教育中,又特别重视培养人的人文素养。这些有关人文素养的内容,蕴含在中国古代史籍撰述和史家思想之中。
  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不仅是“前言往行”等历史知识的灌输,而且还是“蓄德致用”等人生修养的涵育。唐代史评家刘知几曾说:“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生人之急务”侧重人生修养,“国家之要道”侧重借鉴资治,一为政治功能,一为育人功能。其育人功能,特重养善明志、学成君子、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存续传统等人文素养的教育,这其中有许多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和优良美德。
  彰往察来、古今通变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在中国古代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批史著、史家对此进行过深刻论述,《周易》、《吕氏春秋》等典籍,及司马迁、龚自珍等人,都反复讨论彰往察来的重要、辨析古今关系的复杂,彰显了一种跨越特定时空来探察人生意义和国家治理的思维观念与方法。“今之所以观往,后之所以知今”,在这样的讨论中,历史与现实构成了一种相互阐释的张力结构和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史学特别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史家们在自己的史著中表达了“远神”而“傲物”、“唯人为贵”的思想观念,蕴积了深厚的“人本”思想。从殷商时期的“尊神”,到西周的“敬天保民”,中国古代史学在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中逐渐怀疑“天命”而关注“人事”。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的重大理论课题,对天命史观进行了大胆怀疑和批判。中国古代史家以“重人事”的观念教育人,对于破除天命迷信,鼓励个人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的名言“良史之忧忧天下”明确指出了古代史家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精神,具体到历史教育,主要表现为对人生磨难、王朝盛衰、国家兴亡、社会治乱、生民休戚的关注。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更高层次的人文素养。忧患意识由对自身命运的感知而进入对社会现实的忧虑,由个体到国家,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史学一直担负着“惩恶劝善”的伦理教化的功能,一是理论层面上,阐述史学的教化功能。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云:“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二是实践层面上,通过撰述史著、褒贬人物,发挥道德伦理教化作用,彰显伦理是非,树为典型,供读史者取则。史家把历史上的善恶是非写进史书,并作出判断,以辨明是非。读史者看到这些内容,得到警示和教益,学会做人,其意义重大。
  从上述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提升人的境界,从内心深处激发人们对于德行、伦理、信仰、审美以及生命价值的思考,从而具有纵览古今的历史眼光,刘知几所谓“史之为用,大矣哉”,洵非虚语!
  (2018年12月10日《北京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的历史教育除了传授历史知识,还注重养善明志、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存续传统等文化与美德教育。
  B.史家“彰往察来、古今通变”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对于破除天命迷信,鼓励个人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中“远神”“唯人为贵”“尊神”“敬天保民”等词语,充分表明了古史具有“重人事”的特点。
  D.古代历史教育中的忧患意识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对社会现实的忧虑是比关注自身命运更高层次的人文素养。
  1.A(B项“对于破除天命迷信,鼓励个人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古史“重人事”的意义。C项“尊神”不属于“重人事”的作用。D项忧患意识还包含“对自身命运的感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主体部分论述了古人历史教育中渗透的人文素养内容。
  B.文章第二段用刘知几的话从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方面论证史学具备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C.文章在论述中心观点时,较多地使用了引证法,刘勰、龚自珍等人的话语具有说服力。
  D.文章结论指出,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提升人的境界,用历史的眼光纵览古今。
  2.B(“史学具备人文素养教育的功能”是“育人”方面,“政治功能方面”不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知几史论中“恶可以诫世”“善可以示后”的论述,道出了古代史家著史“蓄德致用”关乎人生修养的意图。
  B.王羲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写出了置身历史之中的感受,与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意识是相通的。
  C.“究天人之际”思想表现在史著中就是历代史家记述“民怨”、“民情”、“民瘼”,思虑百姓疾苦,忧虑百姓命运。
  D.孔子修《春秋》蕴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之义,表明史家把历史上的善恶是非写进史书来惩恶劝善
  3.C(“史家记述‘民怨’‘民情’‘民瘼’,思虑百姓疾苦,忧虑百姓命运”表现的是史家的 “忧患意识”,不是“究天人之际”思想)
  菏泽一模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言官,是指拥有上疏言事和弹劾官员权力的官员,包括监官和谏官,合称台谏。监官就是职司监察的官员,主要秉承皇帝旨意监察各级官吏;谏官则是负责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谏、促其改正的官员。随着皇帝集权的强化,谏官制度自元朝以后便遭到虚置甚至废止。不过,监官却承继言官的传统,兼负谏官的职责。在明代,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明代言官由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两大块构成。明代言官制度既具有专业性督察和通盘性监督并举的特点,又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一般而言,六科给事中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督,属于专业性督察;都察院御史则对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进行监察,属于通盘性监督。这是大面上的专与通的结合。实际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