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4/3 10:27:3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920个字。

  时间的脚印

  课题 时间的脚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
  2.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读准字音 踪迹(zōng)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沙砾(lì)       龟裂(jūn)
  帷幕(wéi)刨刮(páo)      沟壑(hè)
  海枯石烂(kū)    楔形(xiē)      钟鼎文(dǐng)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刨刮:刮平。
  沟壑: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新课导入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以《时间的脚印》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三层。
  3.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全文完)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感悟精彩句子】
  1.“狂风来了,洪水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