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未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2840字。
沧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未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虚无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是当时资本主义精神危机和信仰迷失的现实反映,其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早可造溯至20世纪初的“全盘西化论”,在今天。历史虚无主义者则常以“重评”“反思”“还原”为名,进行假设和歪曲历史文化的反理性思考,以期达到扰乱人们思想信仰,消解人们政治认同,动摇国家和民族根基的目的。尤其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呈现出主体高知、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等新特点,其渗透性和危害性更为突出。
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大做文章,而且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政治诉求,对我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恣意抹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其内容是历代存在过的各种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中华文明是独立起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生文明,同时也是不曾灭绝,不断出新的文明系统。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历史虚无主义者却用孤立、片面等非科学的态度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忽视、歪曲、贬损、否定、抹杀乃至颠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肆意制造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企图引导人们走向文化虚无主义,进而动摇中华民族存在的思想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其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和误读必然会导致价值规范的无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脉,对整个社会的价值确立、行为约束曾经和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者质疑和颠覆传统历史文化的客观性科学性,对堪称本民族标志性的史实、人物、事件进行歪曲宣传。譬如,虚无历史事实,诋毁英雄人物,从源头上否定中国文化,歪曲我们的文化归属和文化尊严,其后果必然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断裂,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特质的消融、民族自尊心的淡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消解,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规范产生认知障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形成认同,造成主流价值合理性的丧失。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用以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以腐蚀性渗透性和隐蔽性的手段,消解传统文化、倾覆文化信仰、破坏文化认同,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空虚,自我认知偏差、幸福感丧失,长此以往,对外来腐朽文化的判断能力和抵御能力就会减弱,国家文化安全也会面临很大威胁。
(摘编自任会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虚无主义是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它会消解人们的政治认同,动摇国家和民族根基。
B. 历史虚无主义渗透性和危害性较大,所以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科学对待传统文化。
C. 历史虚无主义者专门针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忽视、歪曲、贬损、否定、抹杀乃至颠覆。
D. 历史虚无主义者诋毁英雄人物,从源头上否定中国文化,必然会造成历史文化传承的断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本质,表现的特征及其传播特点。
B. 文章主要论述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危害。
C. 文章通过阐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强调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意义。
D. 文章首段总体介绍历史虚无主义:二、三段阐述其表现和危害,为并列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用以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目前还没有此现象。
B. 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我们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外来文化的人侵。
C. 历史虚无主义已阻碍了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主流价值合理性的丧失。
D. 只有彻底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面日,增强防范意识和警惕性才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历史虚无主义者专门针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分析有误,无中生有,文中并无此信息。故选C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D项,“二、三段阐述其表现和危害,为并列关系”分析有误。第二、第三段并非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我国目前还没有此现象”分析有误,并无依据。B项,“所以我们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外来文化的人侵”分析有错,应是“外来腐朽文化”。C项,“已阻碍了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主流价值合理性的丧失”分析有误,不是已阻碍,文中是说“必将会”,将变未然为已然。故选D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抵押
梅寒
十几年前,母亲拿着一本厚厚的账本儿走进镇银行的大院。
那位银行主任大约头次遇到这样的贷款户拿一本厚厚的账本儿前来办理贷款,他听母亲条分缕析地讲完,一口茶差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