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430字。
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
2019记叙文阅读分类集训(18分)
第1类人性光辉[2018、2013、201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奶奶妈妈
胡豆周
①早晨,到小区面店里要了碗面条,正埋头吸溜,一句脆生生的童声敲击着我的耳膜:“奶奶妈妈,我要吃小馄饨!”
②奶奶就是奶奶,妈妈就是妈妈,哪来“奶奶妈妈”这样的怪称呼?
③我好奇,从面碗里抬起头,侧身去看。一个剪了个童花头的小姑娘,也就三岁多的模样,白白净净的,坐在一位大嫂的腿上,在吃大嫂喂到嘴边的面条。大嫂五十开外的年纪,瘦瘦弱弱的身形,她怜爱地望着小女孩,“好好好,再给你下馄饨。”
④“大嫂,这是你家孙——女?”我忍不住想打听,但问得有些迟疑,怕唐突了。
⑤“比亲孙女还亲呢!”大嫂微笑着不吭声,而一旁的几个食客却几乎异口同声,语气中是满满的赞叹,“她妈妈在,也带不了这么好!”
⑥什么意思?女孩这么小,妈妈就不在了?我有些吃惊,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
⑦小馄饨来了,冒着热气,烫。大嫂站起身,拉着小姑娘到外面喂去了。
⑧面店里的人似乎对这小姑娘的事特别感兴趣,也特别了解,连不停招呼客人的老板娘也停下手中的活计,给我介绍情况。
⑨原来,小姑娘叫君君。她爸爸是河南人,就在这面店的旁边租了个车库,做点小生意。在君君一周岁时,她妈妈给她过了人生中第一个生日。过完生日后不几天,她妈妈就把衣服整理打包全带走了,把君君丢给了她爸爸。
⑩而这位大嫂呢,姓杨,就住在前面一排楼房里。她是个热心人,谁家有困难,她都伸援手,帮一把。君君妈妈在的时候,小夫妻吵架,总是杨大嫂去做“和事佬”。现在君君妈妈走了,杨大嫂看不过焦头烂额的君君爸爸,更看不过嗷嗷待哺的君君,于是从喂奶、把尿开始,逐渐地把君君的喂养、洗刷等一揽子事全包了,成了自己的“亲孙女”。
⑪门外,君君吃完了馄饨跟隔壁的小姐姐玩去了,杨大嫂拿着空碗又走回店里。
⑫“杨大嫂,您真不容易!带小孩儿,就是亲奶奶都累得叫苦不迭啊!”
⑬“就搭把手,不能眼睁睁地看她遭罪啊。”杨大嫂摆着手说,“其实也不是我一个在帮她,整个新村里的邻居都同情她,她身上的衣服都是邻居们送的,我爱人单位的同事逢年过节也给她买衣服。”
⑭“杨大嫂,你带这个小孩,你全家人都支持吗?”
⑮“那是肯定的,有一个人不支持都带不成。”杨大嫂点着头说,“这么小的孩子,我一个人是搞不定的。比如,君君刚学走路时,我们全家三个人都张开手,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就怕她磕碰了。帮她洗头、洗澡,也要几个人一齐动手的。”
⑯我跟杨大嫂抱歉地说,想问她个俗问题。
⑰“是不是想问我,图什么?”大嫂说,这个问题有不少人问。她反问我,“就是带个亲孙女,你能图什么?图她给你养老送终?”大嫂哈哈一笑,说,“带君君确实辛苦,但也有快乐,比如她长高长胖了,会唱儿歌了,会叫人了,比如她忽然稚声稚气地冒出一句大人话,都让我们很开心。她现在成了我们家的开心果。这就是给我们的回报。”
⑱我听得频频点头:“在带君君的这两年多,有没有过纠结?”
⑲“这倒真有过。”杨大嫂接过话头,有一吐为快之感。
⑳去年,杨大嫂的爱人在一次朋友聚会时说了带君君的事,桌上的几个朋友大多不赞同带这个孩子。有个朋友引用“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的俗谚,断定杨大嫂的行为最终落不到个好,会伤害了自己和家人。
㉑大嫂坦言,开始她也纠结了好几天,后来想通了,“只要君君在这里,而且她爸爸愿意让我帮着带,同时我也有精力带,就带着呗,即使于我没有所谓的好结果,我也认了,总不能怕尿床而整夜不睡啊!”
㉒“君君知道妈妈待她最好,所以她觉得谁好谁就是妈妈。”杨大嫂说,“君君除了叫我奶奶妈妈外,还叫我女儿‘阿姨妈妈’,有几次还叫我爱人‘爷爷妈妈’呢。”
㉓“奶奶妈妈,我冒汗了!”君君满头冒着热气,冲进了面店。杨大嫂赶紧从口袋里拿出一块早就准备好的白色手帕,衬在了君君的背上,“赶紧回家换衣服,不然要感冒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6月19日24版,有删改)
1.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正埋头吸溜,一句脆生生的童声敲击着我的耳膜:“奶奶妈妈,我要吃小馄饨!”
2.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
而一旁的几个食客却几乎异口同声,语气中是满满的赞叹,“她妈妈在,也带不了这么好!”
3. 文章第⑨⑩段用大量文字介绍小姑娘和杨大嫂各自的情况,有什么用意?(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