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240字。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之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1.与“习举子业辄鄙之曰”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孔子鄙其小器
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解析:选B。文中的“鄙”为动词,意为“轻视”,B项与之相同。A项,形容词,粗野而又地位低微。C项,名词,边界地方。D项,形容词,庸俗,见识浅。
2.与“即日上疏解官去”的“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上心知公材,怜其枉,部议力持之,乃命解官归里
解析:选D。文中的“解”指辞官,D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B项,动词,解释,解答。C项,动词,理解。
3.与“既别,肖其像事之”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C.既来之,则安之
D.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解析:选A。文中的“既”为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或“……以后”,A项与之相同。B项,副词,表范围,全、都。C项,连词,既然。D项,连词,“既……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之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________________
2.辍耕之垄上 ________________
3.奉之弥繁 ________________
4.侵之愈急 ________________
5.子孙视之不甚惜 ________________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________________
7.汝识之乎 ________________
8.可以知之矣 ________________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________________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________________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________________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________________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_______________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______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______________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________________
17.顷之,烟炎张天 ________________
18.蚓无爪牙之利 ________________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________________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
21.句读之不知 ________________
22.夫晋,何厌之有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不译;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