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16
- 资源简介:
约4730个字。
23 马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环境,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 朗读法,探讨交流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伯乐是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合称“韩柳”。与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澈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背景链接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795)年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