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声音描写之技巧——思维导学《琵琶行》创新学习
- 资源简介:
约5850字。
探究声音描写之技巧
——思维导学《琵琶行》创新学习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南校区)高娜
基本思路:
房超平校长的《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提出语文学科创造学习的“核心目标”是把作家写作创造的思维方式移植给每一个学生。在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当代,这一目标对于每个学习个体来说都太过宏大,亦无从下手,但分组合作可使创造学习成为可能。
鼓励学生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正确观念,人人愿分享,个个善分享,在分享中使思维碰撞、融合,形成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局面。围绕教学目标,师生组建成学习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任务分担,分享学习成果,实现思维融合,进而形成开展创造学习的强大动力,从而逐步把作家写作创造的思维方式移植给每一个学生。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1.我能找出《琵琶行》中的三次音乐描写。
2.我能画出白居易夜闻琵琶曲和京都女夜谈琵琶曲的情感变化思维导图。
3.我会根据所画的思维导图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几个契合点。
拓展性目标:4.我知道描写声音的五种技巧,尝试运用这些技巧将无形的声音化为文字。
5.我可以理解声、情、景互相交融的手法。
挑战性目标:6.我能根据课堂讨论和小组创造的成果,独立分析《秋声赋》《听颖师弹琴》等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7. 我能应用同学们对《琵琶行》的艺术手法的总结中的某一点,写一首声、情、景交融的七言诗。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诗将无形的乐曲写得具体可感的技巧。
2. 理解寓情于声,以声寄情的艺术。
教学难点:
1.厘清音乐四个乐章的情感脉络
2.理解本诗声、情、景互相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琵琶曲,体会声音描写的难度
1.新课导入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分别是:数学,文学,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并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那么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摹写出来呢?
(课堂互动:15班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16班请民乐特长生朱子茗现场演奏《十面埋伏》)
请学生用两三句话描述这段乐曲。
2.交流:描写声音难不难?难在哪里?
如果学生认为不难,可引导学生在乐曲的描绘中找出各自认可的有可圈可点之处,还可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描绘声音的方法有个初步的感知和自主的发现。
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就历咏不衰。观山问道,览文得法。看懂了白居易描写琵琶乐曲的创作思维,便可移植于在座每一位的妙笔之下,那么我们描写音乐又有何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这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