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上学期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语文周练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2/25 21:26: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050字。

  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语文周练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数学家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②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③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④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景象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⑤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独立思考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如果在教育中,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挖掘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
  ⑥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选自《发明与创新》2013年06期,有修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科学美”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审美想象会启发科学家的灵感,科学之美可以激发出科学家的无限创造力。
  B.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都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给人们带来精神震撼。
  C.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在人们心灵中的映射,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
  D.科学美是人们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一种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
  2.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加点“这种现象”指“虹与霓”呈现的自然之美,其中蕴含有深层的理论架构之美。
  B.第③段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述了科学之美的本质、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
  C.第④段以三个事例论证了不少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
  D.第⑤段论证了如果在教育中不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美,就不可能认识科学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都体现了数学与艺术美的结合。
  B.尽管科学家对科学美的阐述虽然还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和重视。
  C.当奥林匹克竞赛异化为让孩子沉浸题海的时候,孩子们就难以在独立思考中享受到科学之美。
  D.如果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科学就会丧失美感,也很难达到真理的彼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家国情怀  火箭人生
  李  艳
  梁思礼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他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近代中国有名的大家梁启超,他的兄长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然而对了解航天的人们来说,梁思礼的大名同样是“如雷贯耳”。他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
  1924年,51岁的梁启超迎来了他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在后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