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80字。
风 景 谈
茅 盾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2.体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设想】
1.“预习提示”对课文的特点作了精要概括,是帮助理解课文的一把“钥匙”,教学中要用好这把“钥匙”;
2.以“思考和练习”为抓手,启发学生自读、自思、自悟、自练,辅之以必要的点拨、讲解。
【课时安排】
二教时
第 一 教 时
一、由作者简介及题解导入课文:
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是其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风景谈》写作情况,见课文注释①(P225页)
二、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把握学习要点。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2.全篇共写了六幅画面,快速阅读,完成“课后练习一”。
3.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试归纳,并概括段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4§(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5-8§(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9-10§(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4.“预习提示”中说,六幅画面按照一定的次序先后排列,读者既能在视觉上获得次第加深的鲜明印象,又能在思想上得到逐层深入的教育。
试简述如下:
五段议论(其中二、三两幅画面是合议),点出逐层深化的内心感情。议论中“更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三句将六幅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划分出三个等级。画面如珍珠,议论作彩线,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步步地把读者引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把这六幅风景画组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