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2018-2019年高三(上)摸底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10/22 15:09:3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4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9题,约25120字。

  扬州市弘扬中学2018-2019年高三(上)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Ⅰ卷
  一、基础知识部分(共15分)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埃博拉病毒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等非洲国家流行。该病毒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有人对此        ,认为中国目前尚无一例出现。
  ②云南省鲁甸地震发生在山高路陡的国家级贫困区,地质条件复杂,救援难度很大。人民解放军战士       ,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中国的目标是打造一支蓝水海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也希望能得到外国技术上的            。
  A. 不以为意    不孚众望   鼎力想肋    B. 不以为然    不负众望   全力相救
  C. 不以为意    不负众望   鼎力相助    D. 不以为然    不孚众望   全力相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运用词语要看语境和对象。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第一处联系前后内容可以推测出应是对此不重视,故应使用“不以为意”。不孚众望:不符合众人的希望;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第二处联系后面的句子“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知道解放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故应使用“不负众望 ”。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全力相救:拿出全部力量来救助。第三处的对象是“外国”,故应使用“鼎力相助”。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造成自然灾害或非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       。        ,        ;       ;      。这是地理学界与气象界的共识。
  ——摘自葛剑雄、田松《关于人的尊严和尊重自然的对话》有删改
  ①而解放后最高只有其三分之一                           ②人类活动往往起了加剧或延缓的作用
  ③又如地震,明朝陕西华县地震死亡数是唐山地震的4倍     ④黄河中游最大洪水流量发生在清朝
  ⑤即使气温,几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也比今天高得多 ⑥并不是人类活动
  A. ②⑥④①③⑤    B. ⑥②④①⑤③    C. ②④①③⑤⑥    D. ⑥②④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是有语境的排序题还是没有语境的排序题,如本题就是有语境的排序题,考生就要用好所提供的语境。如前句“造成自然灾害或非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点出本节的观点:自然灾害或非正常现象的原因,分析所给的句子可知,后面应是明确表示“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就确定了第⑥句,应放在最前面,这就排除AC两项;②中的“人类活动”与⑥相连,故放在第二位,这两句指出主要原因不是人类,但人类起加剧或延缓作用;④中说“最大洪水量”,并指出在“清朝”,①中说“最高只有其三分之一”,并指明是“解放后”,这就确定了二者的顺序,即④①;③说“又如”,这是相对于前面的“洪水”所举的例子,④①③所说的都属于地理学界的情况,⑤说“即使气温”,这是提到气象学界的情况,最后一句说“这是地理学界与气象界的共识”,根据语言表达的前后照应性来看,前面应先说“地理学界”,后说“气象界”,这就确定了前面内容的顺序,故选D项
  【点睛】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比如本题中,“造成自然灾害或非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一句就暗示这段文字是说造成自然灾害或非正常现象的原因。2.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
  3.下列诗句加点的古地名,与现代地名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④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A. ①苏州,②北京,③镇江,④南京    B. ①苏州,②西安,③镇江,④武汉;
  C. ①吴县,②西安,③洛阳,④南京    D. ①吴县,②北京,③洛阳,④武汉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诗句加点的古地名,与现代地名对应全部正确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