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部分解析教材,后半部分同步练习,约6160个字。
26 包 拯
湖北省鄂州市一中 杨芳
课题精解
作者简介
脱脱(公元1314—1355年),字大用,元代史学家,出身于蒙古贵族。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脱脱被按成制授袭提举司达鲁花赤。次年,他奉诏入朝觐见皇上升迁脱脱为内宰司丞,兼任前职。五月,又任命脱脱为府正司丞。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文宗亲自授予他虎符,升调他为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又让他兼管宣政院事务。五月,朝廷迁他为中政使,六月,又任命他沩知枢密院。从他进京起,不到六年时间,脱脱由于深得宣帝的信任,一连官升数级,成为朝廷省、部级大员。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人教材时作了删节。“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相关资料
包拯(999一l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
课后综合精炼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 ) 徙( ) 砚( ) 率( ) 遗( ) 耶( )敛( ) 惮( ) 恶( ) 嫉( ) 苟 ( )赃( ) 茔(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3.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一个特点。想一想,从课文看,
包拯有哪些特点?
4.课文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5.试着将课文改写成故事,注意不要直接翻译,可以想象发挥。
提高能力
读这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
人不苟合,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
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