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检测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小题,约23150字。
内江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检测题
语 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奥义在于中道智慧的昌明,而中道智慧的核心则是以中为用。有误解认为中庸是折中主义,实际上,孔子说得很明白,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能够准确把握好与坏、善与恶的两个层面,以隐恶扬善的大方针,让人民群众知道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够不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②《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明确指出了中庸之道的实际意义。其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论述,则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气象万千的思想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就是敬畏并顺应了天道才能够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中庸之道的纲领自然生出“中正仁和”的生存之道。
③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智慧。从伏羲女娲时代取类比象画八卦、定农时到神农尝百草、黄帝制甲子、仓颉造字、十二生肖等,都生动地把人与动物精神上的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甚至黄帝蚩尤的战争都有大量动物参与其中,上古时代有很多被敬为神明的神兽和人类伴生。生物多样性的情怀在历代仁君治世都有令人感动的事迹。大舜孝感动天,大象为其耕田,小鸟为其耘土;尧舜禅让,有凤来仪,百兽舞于名堂;帮助大禹治水的有应龙、朱虎、熊罴等神兽。商汤为保护动物而示范网开一面的仁慈胸怀,周公为保护黎民百姓不受猛兽侵害而驱逐之并不是斩尽杀绝之,都是王道仁心的生动体现。孟子“君子远庖厨”的教育理念等等,都对带动百姓爱惜物命、与动物和谐相处起到了模范作用。
④在《易经•系辞》中,孔子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包容一切、安养生民、爱惜物命的精神,其核心的精神是包容。包容的精神不是放纵不理,放任自流,而是在有广大悉备的人文主义情怀之下,本着中庸之道的兼收并蓄的精神,本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兼顾自然、生态、生物平等的生存权利,从根本上使地球和谐美满、生态稳定、生物多样。
⑤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过分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来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是大自然包罗万象、广大悉备的恩惠,而非人为的干预。敬畏自然,顺应天道,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中国历史上,即使发展商业也必须以天道人欲之间的平衡为根本,其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质上是理性大于物欲的合理性人性设置。
⑥综上所述,伟大的中华文明的中道智慧,体现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敬畏自然、爱惜物命的情怀。而这些无疑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治久安的保证。
(摘编自卢福成《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伟大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因为中国人懂得敬畏自然,顺应天道,中道智慧昌明。
B. 中道即中庸之道,它让人们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折中使用,不会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C. 西方文明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与中华文明相悖,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
D. 人类社会若能遵循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就能从根本上保障和谐美满、长治久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庸之道的含义、实际意义以及中国人的生存之道等方面,论述了中道智慧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
B. 文章第三段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论证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就是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
C. 作者运用例证法,两次举孔子之例,阐释了中庸之道的含义及中华文明的精神,使说理更具说服力。
D. 西方亵渎天道的理念,从反面说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而非人为的干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中庸之道做思想基础,不敬畏并顺应天道,就不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
B. 从仓颉造字到士农工商四民的设置,可看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等理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福 人
姜煜暄
福人一从娘胎里爬出来,接生婆边净洗他的身子,边惊叹地瞅着他的眉头,惊喜地大叫道,福人啊,这红痣生得有福,有福,有福。
爹妈瞅着儿子眉宇间那颗红痣,喜得合不拢嘴。那痣有黄豆粒大,紫红紫红的,微微发亮,特别显眼。民间有种说法,眉宇长痣的男人,将来必是富贵之人。儿子富贵,爹妈能不高兴吗?娘高兴地说,他爹,给儿子起个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