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119(教案+课件+习题,打包3套)
- 资源简介:
课件共35张,文字材料约6270+710字。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1.下列对文章节选部分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以政治业绩突出陪衬学术成就。
B.当时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因为他们很多人都知道梁先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角色。
C.文章写梁任公的讲演稿,写得整整齐齐,书法秀丽,十分美观,这些褒扬性的词语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景仰、赞叹之情。
D.第三段中,写梁任公先生一出场,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文字描写得形神兼备,顾盼神飞。
解析B项,理解错误。原文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答案B
2.从第二段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这段文字重点写梁启超先
……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2、品读体味,深入领略人物的品格魅力。
3、揣摩分析,借鉴协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国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时间】
安排一个课时
【问题思路】
一、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二)信息筛选
通读全文,勾画描写梁启超演讲的语句,思考: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三)合作探究
1、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即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教师归纳整理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