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30字)
领悟语文“对话式”教学的精神
陈炜清 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以建构主义理论及多元智能为基础,以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建立学生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语文‘对话式’教学”,着重阐述了语文“对话式”教学的精神及操作原则(本校课题总结的部分内容)。
关键词:对话 创新 激励 高效
目前,从日常生活到学术领域,乃至政治领域(国际事务),“对话”一词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这表明“对话”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成为人们达成一定目的的有效策略,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对话式”教学兴起于美国,目前已盛行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台湾教育界对此也积极探研,他们认为中国古代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孔丘在教育弟子时就是采用了对话式教学模式,有《论语》为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是一种政治对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成功地运用对话的交流方式教导学生。
一、“对话式”教学的界定
语文“对话式”教学是针对语文课长期以来课堂沉闷,高耗低能的现状提出的。探索这一课题是为了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他们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成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学生。
语文“对话式”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对话式”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有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内容的矛盾等,但从本质上看,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矛盾当属主要矛盾,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最主要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往往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讲解,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学中知识认知与知识内化的效益。“对话式”教学理论凸现教学的主要矛盾,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习效益。其主要依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