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一中、康杰中学、鄂尔多斯一中等五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道小题,约17340字。
高二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刑德之说,诸子所执不同,秦汉学者所言之刑德,在周秦间有以赏罚论刑德、以教化论刑德等不同的来源。
以赏罚论刑德,为法家的基本观点,是霸道学说对刑德的思考。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便是刑赏结合。罚,体现的是刑;赏,则体现的是德。刑赏并用,可以约束百姓按照国家设定的合理范围行事而不至于违法。国君有意识采用赏罚督责官吏、管理百姓,是为“刑德二柄”。在法家的学理中,刑德只是作为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赏罚之权操之于君,群臣听命而已。由于法家秉持严刑峻法而忽略德治,其所理解的“德”,只不过是庆赏的恩惠和爵禄,属于手段,既非帝道论的本乎阴阳之德,亦非王道论的仁义之德。而刑,主要体现在对百姓的惩罚上,是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与天地秩序无涉。
以才华论刑德,是儒家刑德常说的理路。在儒家看来,刑、德不可或缺。从《论语》中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主张来看,孔子治国亦不弃刑罚,常采用以刑正德的手段,引民向善。这一做法,为后世儒家所继承,至荀子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汉民思路:“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相对于法家单纯依靠刑德赏罚进行国家治理的思路,儒家更注重礼法合治,刑德相成,反对不教而诛。经过了秦法严苛而聚亡的教训后,汉代儒生更强调德主刑辅,以纠正秦法之弊。如贾谊所言:“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强调以德治国,以刑为辅,通过教化改良百姓,将刑罚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手段。在这样的学理认知中,汉儒坚持推崇以教化治国、以礼乐导民,将之视为尧舜王道之治的经验。
在这其中,儒家所谓的德,是以礼义为基础的心性培养、道德养成和行为修养,而非法家狭隘的“庆赏”;其所谓的刑,则指因礼义而形成的法度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与法家所谓的“杀戮”立意迥异。这是因为儒家承认社会有先天道道要求、群体价值,在此基础上明确“法”作为对人之后天恶性的惩戒,担负着卫道护德的功能,由此而推行的德主刑辅,注重教化养民而不是刑罚罔民。帝道刑德论,亦承认刑德自先天秩序,是外在天理赋予人的约束性,这是人之能群的客观存在。相对于王道更多强调先天秩序的道德感,帝道更多强调先天秩序的规律性,认为人世间的社会秩序,源自于自然秩序,因而社会的运行,必须遵照与天地俱来的客观要求。
(选自《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关我国历史上的刑德之说,诸子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以赏罚论刑德,二是以教化论刑德。
B. 儒家刑德学说注重教化养民而不是刑罚罔民,孔子强调刑、德不可或缺,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治民思路。
C. 韩非子认为刑赏结合是治理国家的手段。赏,能体现德,但实际上这种“赏”是一种狭隘的“庆赏”。
D.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一主张,表明孔子治国也强调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而最终得以引民向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总述,全文主要论述了法家以赏罚论刑德的观点及儒家以教化论刑德的观点。
B. 文章第三段引用贾谊的观点,论证了汉代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以刑为辅的治国理念。
C. 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了儒家推行德主刑辅、注重教化养民的原因及其效果。
D.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如最后一段第一句将儒家的德与刑和法家的德与刑进行对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家的学理中,赏罚之权操之于君,法家的德既非本乎阴阳之德,又非仁义之德,只是庆赏的恩惠和爵禄。
B. “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可见儒家在注重礼法合治,刑德相成的同时也注重“法”所担负的卫道护德的功能。
C. 为避免重蹈秦法严苛而骤亡的覆辙,汉儒坚持推崇以教化治国、以礼乐导民,将之视为尧舜王道之治的经验。
D. 儒家承认刑德源自先天秩序,但更强调先天秩序的道德感,而忽视先天秩序的规律性,因而在当时社会根本无法推行。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 项,扩大范闹.原文有“秦汉学者所言”“在周秦间”的限制.B 项.“孔子提出德主刑辅的治民思路”错误,原文“至荀子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治民思路” 。D项.“孔子治国也强调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而最终得以引民向善,理解错误,法家强调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孔子采用以刑正德的手段引民向善。
2. 试题分析:C 项,“注重教化养民的原因及其效果”错.有原因,没有效果。
3. 试题分析:D项,“忽视先天秩序的规律性,因而在当时社会根本无法推行”文中并无依据。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粗瓷碗
陈双
古董收藏家赵大福听到消息,有人在大西北某座山里捡到了商代的古董。赵大福心动了,也跑了过去,想碰碰运气。
在山野转悠了好几天,赵大福没挖到啥宝贝。眼见水和食物都快没了,赵大福决定下山回家。
在路过一处陡峭的山崖时,赵大福一脚踩空,右脚严重扭伤,水壶也掉进了崖底。
手机一格信号都没有,赵大福只能硬着头皮往山下挪,脚脖子越来越肿,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痛。到第三天中午,赵大福实在挪不动了,他躺倒在地,天上一朵云也没有,太阳很是刺眼。赵大福绝望地闭上眼睛,陷入了昏迷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昏昏沉沉中,赵大福感到有一股清凉的水流进了嘴里。原来,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路过这里,用手里不多的水救了赵大福。
青年把赵大福背回了家,给赵大福弄来一碗盐开水,叮嘱赵大福慢慢喝。然后,又给他整了一些饭菜。
青年不停地忙前忙后,面孔却一直板着。赵大福小心地问青年为啥不开心,青年叹口气,说:“老婆嫌我穷,要和我离婚。”
赵大福皱紧了眉头。忽然,惊奇地叫了一声,问青年,这碗是哪来的。青年说,这碗是长辈传下来的。赵大福将碗翻来覆去地查看了好几遍,兴奋地一拍大腿说:“这可是个好东西啊,是古董!”
青年难以置信地说:“不会吧,这么普通的一个碗会是古董?”
赵大福说:“你不懂。”当下,赵大福将碗的形状、瓷质、花纹等特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