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6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9/4 5:19:1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5
  • 下载点数: 4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
专题01+比喻-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2+比拟-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3+借代-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4+夸张-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5+双关-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6+用典-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Word版含解析.doc

  典例1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题目。
  相见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比喻修辞。D项,“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参考答案】
  它的奇,表现在以下两点:
  ①“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试题分析】
  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这三者的区别我们用下表来表示:
  本体 喻词 喻体
  明喻:甲像乙 出现 像,好像,似,好似,如,犹如,仿佛,像……一样 出现
  暗喻:甲是乙 出现 是,变为,变成,成为 出现
  借喻:乙代甲 不出现 无 出现
  比喻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特征,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如韦庄《菩萨蛮》: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又如[明]兰茂《题徐昭玉案山房》: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
  ……
  典例1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唐]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一二句借游人总述,称夸赞江南好,进而劝告客居、隐居的人在此久居直到年老。
  B.景点的选择,极富江南水乡特点,既有景,又有游人的感受。
  C.“垆边人似月”一句用的是借代,写卖酒少女的美丽动人,以此写出江南的景人皆美。
  D.全词描摹江南水乡是风光宜人的胜地,抒发自己客居于此的得意之情。
  E.一般写游子,都写思乡断肠,这首词却反其意而用之,独具新意。如果不到年老就回到家乡,会无限遗憾,以此表达词人愿久居江南的心愿。
  【参考答案】
  AC
  【试题分析】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
  ……
  典例1  【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
  典例2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杜  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的首联用了什么典故?为什么用这一典故?
  【参考答案】
  (1)“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吴刚砍树典故。吴刚的大刀竟被折断,表达其归心之切。题目是“八月十五夜月”吴刚是被罚在月宫中砍树的罪人,满目飞明月的时候,自然就会看到想到月宫中的人,用典自然贴切。
  (2)“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避乱生涯中的内心愁闷。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试题分析】
  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不断延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可以改变,思想可以变化,唯独文化是延续不断的。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中国文化文学中,运用典故成了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诗文诗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